•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俗女养成记2

    俗女养成记2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谢盈萱,吴以涵,天心,夏靖庭,杨丽音,陈竹昇,于子育,蓝苇华,陈家逵,杨铭威,宋伟恩,李国毅,朱宥丞,阙铭佑,温升豪,朱芷莹,施名帅,金美满,林芷薰,赵自强,杨宸宥,王宥谦 

    导演:陈长纶,严艺文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我们与恶的距离

    • 第02集

      幸福房屋事件簿

    • 已完结

      模仿犯2023

    • 已完结

      紫禁之巅国语

    • 第10集

      恒久定律

    • 无邪

    • 第30集

      笑傲江湖1985

    • 第101集

      奇迹

     剧照

    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谢盈萱等原班人马回归出演,天心加盟饰演新角色。40岁的陈嘉玲从天龙国回到故乡台南,展开人生下半场。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买下的鬼屋变成家。但一开始就发生一连串意外,摔伤、被蜜蜂叮,还坐轮椅进了医院……新的一季看陈嘉玲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长篇影评

     1 ) 影视的力量

    看完第二季第三集

    看到蔡永森绑着胳膊炒饭

    跟出差的对象发了个消息

    想吃他做的饭菜了

    看到陈妈妈给小蔡永森和外国人张罗饭菜

    我也想和家里人一起吃妈妈做的闽南家常菜

    看到小蔡永森吃饭咽口水忍住眼泪

    看到他坐在院子里一眨一眨长长的睫毛

    我小时候也有长长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人坐在水泥院子里发呆

    我小时候也有不开心

    但周围都是家人 亲人 和温暖

    我是海边小村落出来的

    人不能忘本

    我家那边也有蚝仔面线

    台湾有蚵仔面线

    两岸一家亲

     2 ) 陈嘉明为自己挺身而出

    第十贴:闪闪发亮的大人

    最后一集,真的被陈嘉明这段剖白感动到。

    从第一季看到现在,嘉明终于勇敢地表达了自己,走

    出了自己的舒适圈,不再是那个"活到三十岁却仍然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陈嘉明。

    "高中的时候啊,我认识了一个大哥哥,他很照顾

    然。"

    我,然后.…...以我们就在一起了,很.…..顺其自

    "对啊,后来那个大哥哥也很顺其自然地跟你求婚

    啦。"

    "可是我没有答应啊,我没有说我愿意这三个字,但

    大家都以为我说了,很奇怪吧..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男生,他很烦,他很讨厌,他很

    吵,他吃东西很大声,讲话也很大声,又常常莫名其

    妙出现在我面前,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很好

    笑。但我有刻意要跟他保持距离了,可是我...我不

    知道为什么,每次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我的脑袋就

    会打结,我身体就会不受控制,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

    像有一个东西一直把我往前推,一直要我改变。但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有一个这么想要的东西 但是我不可以要

     3 ) 矛盾却又合理

    前言:

    我翻了好多好多剧评

    为什么剧评都要配那么多的图片

    严重剧透

    真的,剧评能写写自己的评价吗?搞得像图文解说一样

    正文:

    如果大家从第一季跟过来,会从熟悉,到不解,再到惊吓

    啊?导演是不是想烂尾了,拍这些还是”俗女“吗?嘉玲不是独行独断吗?怎么会开始妥协了

    陈家一家不是很和谐吗?怎么闹了个不愉快,甚至敏感题材都出来了

    如果这剧是流水剧,大家就可以恭维一下,坐下吃席了,吃完拍拍屁股回家吐槽一下今天的鱼蒸得不咋的,最大不了的,坐孩子那桌呗。

    可这剧它不是,这剧绝对比大多数生活剧都要真实,真TMD真实(语气需要,不加点英文不够突出)

    明明嘉玲是个事业女,却忍受不了上司,忍受不了婆婆的包揽一切。这像不像你的日子

    明明嘉玲是掌中明珠,但好像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气都不敢喘。像不像你年龄够了被逼婚

    明明嘉玲是个独行独断的女性,但是越看越妥协,像不像你低头和亲戚交代工作的样子

    明明蔡永森真的很爱嘉玲,但是总感觉他们俩九唔搭八(不像一对),像不像你现在的爱情那样,啥都可以凑合却又啥都不对。

    明明陈家一家人,啥都不缺了,却过得没什么盼头,女孩40不结婚,男孩活成了别人家的女孩。想想是不是和你的生活一样,安稳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爱的孩子,但是老公时不时给你来点绿,老婆买包包鞋子不看价格

    嘉玲是个事业女,但是想想,回到家乡,买个房子,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不够”事业“吗?那还是鬼屋哦。

    永森是很爱嘉玲,但是永森给不了女人安全感,女人要的是---你的世界只有我。而男人要的---我的世界有你就好。

    看似陈家很和谐,但是他们都没有为自己活过,陈爸一辈子都在家里,甚至连最爱的吉他都丢下了。陈妈和大多数的妈妈一样,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家庭

    这些东西矛盾吗?矛盾

    如果陈嘉玲当初早早结婚,她是不是第二个”陈妈“?

    如果蔡永森没离婚,他是不是第二个”陈爸“?

    之所以这剧好看,就好看在它的”矛盾却合理“。

    所有的所有,都来自于”不甘心“。

    嘉玲是如此,永森也是,陈爸陈妈也是,甚至,嘉玲弟弟也是

    拍出了我们很想做,却一辈子也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

    最后,大家新年快乐!

     4 ) 今年只等这一部台剧,果然值得

    作者: pASslosS

    在近几年制作精良的高分台剧中,有那么响当当的几部,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当然,还有《俗女养成记》。

    近日《俗女养成记2》的回归可算作真正的大事件,首集播出后豆瓣开分9.6,足可见两年之间,观众对这部台剧相思成疾。说到底,大家无非是想看泼辣疯魔的「俗女」陈嘉玲,以及让人又哭又笑的台南往事。这一家人给观众带来了生活的充实感,因为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

    《俗女养成记》首先是一部关于女性年龄焦虑的影片,在第一季,陈嘉玲的故事从焦灼而缺乏重心的生活开始。

    她有工作,但工作无法给予她价值感;她在台北有住处,却是租来的;她衣着光鲜,可一出场就为了找避孕棒而狂翻垃圾桶。

    那时临近40岁的陈嘉玲和男友关系稳定,结婚事宜更是被提上日程,最终却因为对未来生活的失控预感而选择临阵脱逃,「幸福转折」突变为一场莫大的中年危机。

    失业、失恋、前男友迅速再婚……在这一季,前男友甚至有了孩子。而陈嘉玲从台北回到台南,开始了松弛且「堕落」的生活,对于未来,她不再有强目的性的规划。

    事实上,此类题材在各种影视剧中并不新鲜,多是借着累积的挫败感催生一次治愈之旅。日剧《凪的新生活》就是这么做的。通过环境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变化,并由此打造一块滋养身心的自留地。

    相较之下,《俗女养成记》的地基要更加夯实一些,因为除了「失败」,它还有关于家庭的回忆。

    你可以说这部剧是对女性四十岁人生节点许多重大问题的复盘,也可以说它为推翻某些人生伪命题提供了空间,但或许,《俗女养成记》并不是陈嘉玲一个人的故事。

    此外,决定此剧厚度和深度的关键一处,必定是两条时间线的穿插。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陈嘉玲,她仍然是在泥坑中找鞋的人;另一个是在台南成长起来的陈嘉玲,她一路闯关打怪兽,逐渐变成得分不高也不低的「不死选手」。当然,不同时期的陈嘉玲被不同的人环绕,也书写着不同的故事。

    当你拿这部台剧和内地某些同样着重于女性年龄焦虑题材的烂剧相比,能看到两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俗女养成记》不会那么刻意地贩卖焦虑。陈嘉玲也伤感也落寞,但这种情绪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标签性。

    再者是陈嘉玲这个角色的核心矛盾,她不会被「嫁不出去,找不到男人」这些结果影响关键决定,也不受情绪驱使。这个人物所面临的真正困境是无法在诸多选择中找到立足点,终究要回扣到对自我的探索。

    很多剧集更倾向于剖析人物多重身份之间的割裂,但《俗女养成记》却抓住了陈嘉玲两个身份之间的联系:

    台北还是台南? 辞职还是继续忍耐? 结婚还是单身?

    这里没有二选一的正确答案,因为她永远不安于当下的选择。

    事实上,个体人生的任何经历都在相互影响,没有哪一部分能谋杀或腐蚀另一部分。而一个人能够长久处于泥泞之中,恰恰说明她更有「不甘心」的能力,且不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委屈自己。

    在第一季的台南往事中,观众曾无数次在小小陈嘉玲身上看到了「反乖乖女」的特质,这种性格源于虽不完美却有爱的成长环境,也让发生在陈嘉玲身上的许多事得到了合理解释。

    类似故事如若放在现实生活,人们会对已做出的选择进行渲染,以求得自我鼓励,但陈嘉玲的人物魅力在于诚实,她不会伪装,甚至会戏剧化地反抗,反抗也没有迎来转折,于是这么一环接着一环,陈嘉玲和自己扭打,又把自己扶了起来。

    在第一季,当陈嘉玲过着台北生活时,台南就已经出现了,她的童年被多次安插在日常生活间隙,甚至是老板训话时的一次出神,就像是她的一部分「本真」溢出来,让糟乱的氛围瞬间新鲜。

    目前第二季已经更新了第一集,这一集更多是关于陈嘉玲和她的母亲,以及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父母老去这一现实。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母女俩还是没能成熟相对,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剧情味道才对。

    故事衔接陈嘉玲回到台南,爱情虽无大进展,好在安了新家。她买下鬼屋,装修得热火朝天,同时因为再次曝光在父母视野之内,生出许多摩擦。

    陈妈妈一如既往地想参与进女儿的新生活,但陈嘉玲非要用装修房子这件事保持自己身上的「台北属性」,也就是这些年她所积累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这条时间线对接了陈嘉玲的国中故事。

    国中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告别童年的阶段,因为孩子们到了要严肃投入各种竞争的时候。

    此时陈妈妈开始以「国中」为理由全面修整女儿的生活。妈妈其实是想让女儿慢慢独立,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但这些要求意味着陈嘉玲要更努力地学习,要一个人坐公车。

    她突然觉得妈妈不再爱她,不再顾虑她的感受。

    但是随着陈嘉玲的成长,陈妈妈这双手从未真的放下,且还在以自己的标准为女儿打点一切,继续陷入互不理解的小竞争中……

    不过就像当年跟在女儿身后却不现身的陈妈妈,在母亲眼里,陈嘉玲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陈妈妈也还是那个注定要操心一辈子的母亲。

    陈妈妈是典型的东方母亲形象,一个被各种家庭身份禁锢的女性,但她的确教会了女儿如何独立。

    而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在这部剧中,永远没有真正离开的人。

    比如陈嘉玲的爷爷奶奶去世之后,还会出现在另一条时间线的闪回之中,就像我们平时回忆过去般随意。

    《俗女养成记》运用时间线的方式消解了「生活因果论」带给观众的紧张和恐吓,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喜和悲以成熟的面貌释放出来。

    成熟是温和的引领手势,它从不以攻击观众为目的,大悲大喜的剧情一旦被镀上了这层温和,便不油也不生硬了。

    在这一季,陈嘉玲的弟弟陈嘉明也面临着一个类似于「台北/台南」的选择。

    离开还是留下?如果弟弟随男友去了英国,那么余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52天」。

    这种计数方式令陈嘉玲感到吃惊,比弟弟大出十岁的她或许从不觉得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她比弟弟多出的十年似乎也因为在台北打拼而浪费掉了。于是她在台北的失败也有了另一层暗示,比如把宝贵的时间投掷于自我满足的空虚。

    不过这些过去的故事出现在剧本里,不是为了安抚陈嘉玲在40岁人生节点所遭遇的悲催闹剧,而是从全新的角度呈现已经被「熬过来」的时光,幸福的可能性藏在每一个平平无奇的角落之中,再日常的东西也会因为接连不断的失去而珍贵起来。

    无论你之前是否观看过这部剧,都可以从头看起。在《俗女养成记》里,聆听故事就像是拆盲盒,有时我们悲伤地哭出来,有时又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也正是依靠着这些碎片,观众可以专注于细节,并以此为参照,慢慢看着陈嘉玲的人生有所改变,当然,也可以选择不为此去做到什么。但至少在陈嘉玲的「俗女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些光亮,那是对「爱」的价值的彻底肯定。

     5 ) 阿嫲

    这一天很平常,就像过去的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阿嫲在厨房炒着菜,阿公在抱怨把裤子洗得褪色了,儿子打翻了冰箱里的绿豆汤,小孩子在吵闹,儿媳妇过来说,“番茄炒蛋怎么这么干啊,我们要吃黏糊糊的那种”,顺手接过了铲子。阿嫲恍惚着,“我要出去一下。”她出了家门,坐上公交车,胳膊趴在前面的椅子上。风从车窗外涌进来,斑驳的阳光从树缝里洒下来。

    她到了一处院子,仔细地擦好地板,端了盘奶油蛋糕,在走廊前坐下,满足地吃一口奶油。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杈上挂了一串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不知名的花儿开着,狗子安静地吃着食,树荫铺满了地。

    阿嫲过生日了,全家人都很高兴,阿嫲许了三个愿望。切蛋糕的时候阿公说,"你阿嫲不喜欢吃奶油,把奶油拨给我"。“我喜欢吃奶油啊,”阿嫲心里想着。“阿嫲,你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小孩子叽叽喳喳地问。 “哎呀,这个不能问的啦!” “我要搬出去”,阿嫲平静地说,就像一个闷雷投到了湖里。

    她要搬出去住,决绝地,儿子儿媳恳请她不要搬,晚辈们答应她会听话不惹她生气,丈夫认为她无理取闹。阿嫲还是搬出去了,她听到街坊说的闲话,哈哈大笑。

    她回去了一次,让孙女教她写自己的名字。孙女写完,她疑惑道,“不对啊,阿嫲的名字有四个字,你怎么只写了三个?”孙女恍然大悟,在前面又加了个“陈”字。“还是李月英好听啊”,小孩嘟囔着。阿嫲认真地握着笔,写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手背上的青筋因为用力凸显出来。小女孩望着阿嫲投入的模样,小心地问,“阿嫲,你一个人搬出去住,你快乐吗?” 阿嫲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阿公来找阿嫲,两个人坐在廊前吃饭,只有一菜一汤。

    阿公说,“你怎么吃这么简单,家里还有鱼有肉呢。”

    “这样就够了啊,我练了好久才学会煮一人份。”

    阿公尝了一口番茄炒鸡蛋,酸到皱眉头。阿嫲哈哈大笑,“这才是我从小吃到大的番茄炒蛋”。

    阿嫲盛了梅子酒来喝。阿公说,“我已经不记得有孩子以前,我们两个人是怎么过的了。”

    “我也不记得了。”

    阿公问自己有没有做过对不起阿嫲的事情,阿嫲说,你对我很好。阿公小心地问,那你以后还会回家吗。阿嫲感到很奇怪,不然呢,不然回哪里呢,结婚之后,我哪里还有第二个家呢。

    阿公大笑起来。

    阿嫲想做李月英,哪怕一天也好。做了几天短暂的李月英,最后还是做回了陈李月英。我想,阿嫲已经没有遗憾了吧。

     6 ) 做个俗女又何妨

    陈嘉玲,39岁,生活在台北但永远买不起台北房子的台南女儿。

    她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白领工作,每天踩着恨天高说着流利的英语。有一个谈了四年的帅气男朋友,如果能顺利结婚,婆婆也为他们准备好了大面积新房。生活看起来忙碌平淡,但总之看起来过得不算差。

    但其实也可以说,她在公司混了很多年,职位还是个秘书,她的工作只是给奇葩老板买饭、搭叠叠乐,在他的原配和小三之间盘旋。男朋友还是个妈宝,婆婆也要跟着住在新房子里,她想管控儿子的一切,甚至是未来儿媳的婚纱款式。她发觉和男友的关系更像是睡在一起的舍友,每天的呼噜声让她精神崩溃。和他之间早已没了感情,男朋友四年都没向她求过婚。

    所以说,任何人表现出来的生活都是双面的,纸牌的背后不知是黑或白。当陈嘉玲回忆童年,回忆和阿公阿妈爸爸妈妈弟弟生活的点滴,美好的童年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治愈成年人。

    小时候,有四剑客朋友,有因为早恋被家长当街暴打的邻居姐姐,有死板的钢琴老师,有点讨厌但又有点喜欢的楞头小子,英语语文样样优秀的骄傲表姐。有离家出走的乌龙事件,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卫生巾。理发阿姨每次都说只剪一点点,爸爸答应的承诺从来没兑现。偷偷倒掉的中药谁也没有发现,压在枕头下的爱情小说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了。上大学前全家拍的搞笑DVD是最能触动嘉玲的,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回家吧。少女时期最怕的那栋“鬼屋”,走进去才发现,原来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回家当然也会有感情戏,陈嘉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阿嬷的离世,弟弟的出柜,表姐被家暴。自己导游事业的开启,把童年的“鬼屋”买下,装修成新房。新生活刚刚开始有眉头,但是发现自己怀孕了。自己在准备流产的过程中听到胎儿的心跳声,忽然泪流满面。但是在一个台风天(第二季第6集非常棒),妈妈发现丈夫精神出轨,弟弟发现自己变心,童年视角的小嘉玲在公交车上遇到猥琐男,才发现妈妈教的防狼动作她早已吓到忘记。男朋友蔡永森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陈嘉玲大喊着:"所以怎么样,就我不要小孩,我该死,我就是有罪,我就应该被钉在十字架上面?原来生活的裂隙就是一场突如袭来的台风天。

    有些人对陈嘉玲最后的结婚生育表示失望,因为大家期待的【大女主剧】貌似再一次落入俗套。“陈嘉玲你可是酷了四十多年的人哎,你怎么能跑去生孩子呢。""你的男友台风夜朝玻璃窗上扔东西有暴力倾向,怎么能和这样的人结婚呢“。“结婚的话就别说自己是独立女性了”,其实,我认为,独立女性同样不能被定义。独立为物质独立、精神独立,这和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无关。陈嘉玲的独立女性人设并没有崩塌,她只是自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已。精神出轨的陈爸、砸玻璃的蔡永森的好男人人设也没有崩,这只是两位男性真实的另一面而已。俗气的现实里谁还不是“忍一忍,不离婚“呢。心里的钉子拔出来也会有痕迹,没关系,谁还不是千疮百孔呢。吃到不好吃的菜也不想丢掉,打包带走的生活就是那么俗啊。

    俗女养成记,从淑女到俗女,陈嘉玲穿搭越来越随意,笑得越来越大声,更加理智、更加清醒,理直气壮地说“闭嘴,管好你自己”。更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能权衡生活中事事的利弊,尝试为人生的答案做出最优解。这是人变世俗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让自己过得更舒坦的过程。

    变俗就意味着丢掉那些让你变精致的瓶瓶罐罐,舍弃无用的关系,不用处心积虑地让人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也不用墨镜遮住黑眼圈和昨夜的眼泪。是“俗版”的四大皆空,你说的话,who care?这世界爱咋咋咋咋滴,老娘我只关心今天吃没吃饱,睡没睡好。兜兜转转后的几种人生结果无法平时空的对照比较,不如现在就做想做的事,挽回想挽回的关系,抛去伪装的外衣,看看自己的心。

    看这部剧时,一会大笑一会大哭,成年视角和童年视角结合得很妙,每次看到都激动地拍大腿。可能它过于真实,而真实的生活又如此复杂,想分析这部电视剧时只感到焦躁。生活好像是由没有头绪的线条堆积成的画,曲曲折折,弯弯扭扭。鸡毛蒜皮中藏着不经意的确幸,鸡飞狗跳后也会陷入平静,短暂失落后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完美的大人,没有绝妙的人生方案。“30岁的女人一定要这样做”的tips就是色彩艳丽、脆弱劣质的塑料袋,根本就套不进生活这个巨大的垃圾桶。

    看到最后也真正释怀了,我们之所以恐婚恐育是因为我们仅仅是在害怕,而没有在选择。我们没有手握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去认真地选择我到底要那种生活方式。陈嘉玲让我看到了选择的自由,是的,生活大概率还是会一地鸡毛,她那样抓狂的性格也会后悔1000次为什么要生这个孩子。但是这不是令她辗转反侧的一项庄重的决定吗?生或不生,自己选啊。挣脱束缚的最好的办法,是学会解套,而不是从此不去碰绳子。离开台北也好,离开妈宝男也好。生孩子也好,做个工作狂一生不婚不育也好,这是充满主观色彩的个人选择,外人插不上话。侏罗纪公园里有说: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个重负无人能分担,自己的路自己走完。

    # 02阿嬷,妈妈,我和女儿

    《俗女养成记》豆瓣9.3分,被称为中国版《请回答1988》,两部在描写亲情上都非常的细腻。但这部剧的重点更在一个女性的成长和一代女性的传承上,我在这部剧里看到了我姥姥的影子,看到了我妈妈,看到了童年的我和未来的我。

    女性总会被束缚更多。承担的家务法律并不认可,每天重复的是无远大意义的重复劳动,小到洗衣做饭,大到管家育儿,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女性都如此地熟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从小培养要当淑女,不允许有敞开腿的坐姿。长大后更要遵守社会的规训,不结婚生孩子是自私是原罪,不能讲话太大声,要漂亮才更有价值。多少女性把自己的梦想藏在围裙里,把时间的沙漏平分在每个家人身上。为什么她们被困在了五平方米的厨房。小嘉玲的疑惑是做女人真的没有一点好吗?

    在《俗女》中看到了女性永恒的困境。令我惊喜的是,我同时也看到了每个女性真切地寻找自我的过程。毕竟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的剧真不多,女性在银幕上是可以颁发贤妻良母奖章的配角,或者是长满刺的妖精破鞋小三毒妇。大女主剧永远逃不开天降的钞票和男人。没有一部剧会在乎一个老太太的感受,会关心家庭主妇"黄脸婆"内心的波涛汹涌。

    阿嬷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她看起来是个专制蛮横的老太太,但是她爱家人又那么深。一生不会写字,只是个嘴毒市井老太。但是她也可以许一个想独居的生日愿望,她疲于伺候家人,却总是在忽略自己的感受。去世前一晚,她对嘉玲说:阿嬷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了,现在我也做累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都叫我阿月,我朋友叫我月英。嫁给你阿公后,我的名字变成了陈李月英,外面的人叫我陈太太,要不然就是医生娘。家里面她们叫我妈妈,你们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自己的名字了,等哪天阿嬷懒得呼吸的时候,你要记得,把阿嬷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让阿嬷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吗。

    妈妈一生也是家庭主妇,她面对叛逆的女儿和同志儿子很头疼,但是同样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选择。“你是12月9号下午2点58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不会说abc,13岁就去当女工的妈妈,一辈子在隐忍、奉献,她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女性相比来说更容易被定义,到了26要结婚,27要生娃。要温柔要忍耐,知书达理,上厅房下厨房,还要给笨蛋老公留点面子。但是她也可以在老年偷偷去学游泳、学开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女儿最坚实的臂膀。

    陈嘉玲的女儿也许会更不一样,她会有更美好的人生。我彷佛看到了女性的进化史,女性无论何时都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你有自己的名字,你的世界里自己才是主角。在女性传承中,我才发现母与女才是最能坦白真情的关系,女性强大的共情能力使得母女既复杂又纯粹。看这部剧时数不清被感动过几次,我想去探寻作为女性的真正的价值意义,却发现女性的命运总是看起来如此相似,但却各有各有的缺口和圆满。就做个俗女吧,细枝末节可以打个哈哈就忘记,生活可不能将就。

    我想,把《俗女养成记》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可能会有点蠢。看到剧终两字,听着旺福唱《莎呦娜拉》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和喜欢的人分手的痛感。但今年夏天看到这么棒的台剧真的很幸运,一部用心的电视剧可以带给人的感动可以是永不消散的。

    陈嘉玲在剧中的故事结束了,俗女生活中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附上导演给陈嘉玲的信(导演和两位女主都未婚未孕)

    親愛的陳嘉玲:

    首先要恭喜你當「母親」了,這是一個非常勇敢的選擇,祢要開始「養成」一個新的生命。

    而關於女兒「養成」方面,容我給弥一些貼心提醒,要聽不聽祢自己決定。

    1.如果称的女兒是「俗女」,請不要用「淑女」的教養方式去折磨她也折磨自己。

    2.告訴她每天吃飽,睡好非常重要。

    3.讓她養一售 狗或貓,或任何寵物都行,教她何謂無私的付出。

    4.當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夠苗條的時候,甩她一巴掌,然後帶她去照鏡子,教她欣賞自己的獨特。

    5.當她在放空發呆或是傻笑時,不要打擾她。

    6.不要再跟月英阿祖「手爆釋迦」一樣,讓她對性這件事有陰影,教她如何保護自己比較重要。

    7.告訴她理想伴侶的唯--標準:-個可以讓她做自己的人,不管那個人是男是女。

    8.當她沮喪失落或是傷心哭泣時,陪在她身邊就好,不需要說太多「鼓勵」的話語。

    9.鄭重告訴她:有錢,有愛,有健康,一輩子至少要擁有一項。(這點請參閱江鵝原著 「俗女養成記」)

    10.最後,讓她明白,人生很短也很長,可以跌倒,可以犯錯,但是不可以耍賴或白爛。

    說了兩季弥的人生故事,要跟弥告别了,我不確定是暫時的或是永遠的,總之,此刻,要先說一聲「莎約哪啦」。感謝弥的故事,讓我認識了更寬廣的世界,認識更多有才華的人一起創作,也更明嘹自己的自信和脆弱。我相信以弥跟嘉玲媽一路相愛相殺的經驗法則,祢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養育者。再加上生母(原著)和一群乾媽(三位編劇們)的法力加持下,祢依.舊會是那個任性妄為,不將就,不委屈的「大人」。陳嘉玲,接下來的人生就交還給称了,請祢務必過得開心,活得精彩。

    愛弥的乾媽嚴藝文(劇照師:王志偉)

     7 ) “这是我的人生,关你屁事啊!”

    最近,《俗女养成记》第二季回归了。

    该剧第一季于2019年播出,获得了当年金钟奖“最佳迷你剧集奖”“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与“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豆瓣评分9.1。第二季目前播出4集,保持了前作的高水准。

    《俗女养成记》讲的是39岁,在台北打拼但一事无成的台南女儿陈嘉玲的成长故事。

    没车没房没孩子没老公,即将进入人生下半场的她,要怎么规整自己的生活?

    导演严艺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绝对不要做什么励志的、追梦的故事,也没有嫁给总裁、或是开文青咖啡厅、回家乡发扬文化什么的……

    我希望这部剧能够尽量贴近真实。即使到最后,其实你还是为这个女生感到担心,因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现在活得很开心,我觉得这样就够了。在过了40岁的关卡之后,她可以不用违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强自己而活,我觉得这就已经很难了!

    《俗女养成记》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它真实但不残酷。

    它不仅精准刻画了生活的困境,还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积极的解法和态度:在和不成材的自己握手言和之后,我们仍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1. 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样,我们就会感到安心

    其实在故事开始的时候,陈嘉玲并不算“一事无成”。

    尽管没车没房没结婚没小孩,但她有一个交往四年的男友,两人感情稳定;“董事长特助”的工作,她也做得游刃有余。

    生活当然有很多不如意,比如和男友的关系越来越像室友,比如“特助”表面光鲜,实际要帮老板和老板娘处理各种各样的私事,得不到尊重,但是,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再努力一下,说不定就能发展成,乡下女孩扎根大城市的励志故事。

    陈嘉玲的确也是这样做的。第一季第一集,她去参加前男友的婚礼。大学同学们聚在一起,不少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有人劝她早点结婚:

    “女生没有工作,起码要有家庭”
    “嘉玲有工作啊”
    “当秘书是能够升官喔?是还能够做几年呀?”

    “起码要有家庭”,就算现在的人生“动弹不得”,只要结婚了,就不是一无所有,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她在回家后,借着酒劲跟男朋友求婚了。

    后来,她顺理成章地戴上了婚戒,试起了婚纱。站在男友妈妈为他们买的婚房里,她雀跃地喊:“你知道我多想在台北有一个家!”

    她就快要拥有,在别人看来“及格”甚至是“良好”的人生了。只要多忍受一下男友妈妈的控制欲,对激情少一些期待,咬牙把工作做下去就好,就像许多人都在做的那样。

    人生是需要妥协的,这是我们常用来宽慰自己的话。

    大到工作和结婚对象,小到婚纱的款式、晚餐吃什么,每件事都可能不会如愿,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也习惯于选择更安全,而不是更想要的那一个。

    张爱玲有句话常被引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好生活似乎是明确且有标准的,我们都知道虱子的存在,可是,为了实现这样模板式的生活,又不得不忍受它。

    《被讨厌的勇气》中写过,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尽管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里走着就不会迷路。

    然而,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未来就难以预测,说不定会面临更严重的生存难题。

    所以,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样,我们就会感到安心,就算一地鸡毛,也能闭着眼睛、随波逐流地走下去。

    就像黄丽群在小说《猫病》里描述的,不少人是“早就向命运递上降表的”,“连一点冒犯的动念都没有了,只希望对方不要主动来践踏。”

    对未知的恐惧盖过了心底的渴望,于是我们只好一边委身于并不自在的生活,一边麻痹自己说,现实就是这样。

    因此,即便没有相似的遭遇,我们也能对陈嘉玲正经历着的挫败和压力感同身受,还会在她准备结婚的时候暗暗松一口气,祝贺她终于不用继续“一事无成”。

    2.认清一种生活的弊端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生活

    然而,《俗女养成记》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在最后关头,陈嘉玲主动选择了“失败”。

    当她越来越发觉自己并不想要过这样的生活,结婚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她跟男友提了分手,也辞去了工作。

    就算已经39岁,在前途未卜和继续勉强自己之中,她还是选择了许多人想选又不敢选的那一个。

    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代价。

    在最初的释放和兴奋过去之后,失业又失恋的她真正迎来了人生的低谷:找工作处处碰壁,没有勇气出去约会,窝在家里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

    在回台南老家过年的车上,她忍不住跟弟弟大哭:

    “我已经40岁了,没有公司会栽培我,我也没有办法转行了,我年纪大了,没有力气谈恋爱了,要花多长的时间去遇到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关系。”

    陈嘉玲不想再勉强自己过结婚生子,努力工作的模版式生活,却发现,新生活在哪里,她并不知道,而这,也同样是困惑我们的问题。

    《俗女养成记》的原作、编剧、导演、主演,按照台湾的说法,都是六年级生,也就是70至79年间出生的人。这个故事,充满了六年级女生的生命经验。

    那是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用原书作者江鹅的话说,她们这一代的女孩,是“和台湾经济一起从尘里土里乒乒乓乓长出来的”。

    随经济一起发展变化的,还有生活方式和理念。六年级女生所要面对的,和母亲、祖母那一代人都不相同,现有的生活对于她们而言,是充满了问题、无法再去模仿的。在新旧交替之间,她们只能彷徨不定地向前走。

    和陈嘉玲一样,我们也身处在社会的飞速变化中,同样无法逃避这种割裂感带来的迷茫。

    播客“随机波动”的一期节目《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中做过这样的讨论:

    我们不知道该出走到哪里去,才能有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没有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告诉你说,如果你不想过今天的生活,还可以选择这个。

    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要去创造一个新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简单的,赚钱就可以了、不生孩子就可以了、专心搞事业就可以了,而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的答案。”

    认清一种生活的弊端,甚至抵抗它,都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生活。因此,我们常常会陷入“看似有的选,其实没的选”的无力感中。

    3.“就算被当作是失败者,那又怎样,关你屁事啊!这是我的人生”

    关于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俗女养成记》给出了它的答案:在接受“做不到”的自己之后,始终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结婚、升职、买房、生子,这些看似寻常的所谓“生命里程碑”,每一件都要付出许多努力和忍耐,还要加上幸运,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完成也并不承诺任何幸福。

    深陷泥沼的陈嘉玲曾抱怨过,“我做错了什么……我一辈子认真地念书,努力地工作,我人超好的好不好……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

    太多的事情不能靠一己之力改变,但明知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无法面对“做不到”的自己。

    就像江鹅在原著中写的,女孩们在种种期待中长大,“最终都长成不够圆满的女人,经常觉得自己作为女人,总有哪里不够成材,对父母,对家庭,对子宫卵巢,对自己,人前或人后,自愿或受迫,总有我们抱歉的对象。

    我们常常搞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忘记了相比起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对得起自己才更重要。“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会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下定决心回台南老家生活的陈嘉玲和妈妈有过这样的对话:

    陈嘉玲曾用《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台词宽慰替她担心的妈妈,“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回到家乡的她看似狼狈,却以退为进地,为自己之前“动弹不得”的生活腾挪出了空间。未知同样意味着希望,在糟透了的人生谷底里,一切似乎重新流动了起来。

    尽管两辈人之间仍然有许多摩擦,但家人们接受了她退婚和回台南的选择;

    爱情好像也到来了,虽然对方只是普通的离异中年男人,两人刚开始在一起时,他尚处在失业之中,后来才找到学校棒球队教练的工作;

    她也找到了人生下半场的新起点,成为一名英文导游,即使和同事们比起来她已经不再年轻,开始的工作尝试也并不顺利。

    陈嘉玲的新生活绝称不上是逆袭,她依然是那个被生活反复蹂躏的小可怜,但不同的是,现在她所做的一切,都遵从了自己的心意。

    第二季第一集里,她误会男友将要求婚,紧张地拉着弟弟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怀疑,都不要答应,决不妥协。”

    相较于和外部的对抗,很多时候,创造一种新生活,更像是自我搏斗。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选择,除了存在无力改变的结构性问题之外,也因为我们不愿意正视自己。

    在前进不了的时候依然不愿看向别的方向;就算勉强自己,也要挤进某种标准的“生活坐标”;比起让自己失望,更不想让别人失望。

    因为不愿意做出取舍,我们主动设下一道道障碍,阻止自己过想要的生活。

    导演严艺文曾说过:“通过这部戏,我希望当每个人四十岁的时候,可以把那些肩负在身上的东西放下来,就算被人家当作是失败者,那又怎样,关你屁事啊!这是我的人生。即使别人不喜欢你,辜负别人期望,又怎样,能否先让自己开心就好。

    人生不会因为一个选择就一帆风顺,生活也不总是美好,我们能做的,只有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理直气壮地享受失败,然后不妥协地好好生活下去。

    (撰文:Purple,来源:“看理想”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俗女养成记》同名原著,已由“理想国”同步出版,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康 2. 爆笑喜剧《俗女养成记》:“能够活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不勉强自己,就已经很棒了”|ELLE 3.【随机波动050】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播客“随机波动”

     短评

    三十岁的陈嘉明说我不想要跟你结婚,四十岁的陈嘉玲说我不想要卖掉我们的房子,儿孙满堂的阿嫲对着生日蜡烛许愿说我想要搬出去一个人住,如果真的可以越活越勇敢,那我开始有点期待人生的下半场。

    7分钟前
    • 杀手欧阳短手
    • 力荐

    一边笑一边哭,越长大越懂,越长大越俗。

    9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陈嘉玲的新家简直是我梦想的小屋

    13分钟前
    • 力荐

    5 毫不犹豫的五星,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个在东亚语境下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再次出发的故事,两条线虽然是童年和成人,但还是围绕着“她”的成长,作为女儿、姐姐、伴侣,更重要的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她。

    16分钟前
    • lepenn
    • 力荐

    那些讽刺ww不爱国的,其实从心里也一直也没有把ww当成自己人不是吗。为什么老强调台剧港剧,不都是中国剧吗,说什么台剧虚高,下次说台湾省剧虚高,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剧虚低比较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好剧

    18分钟前
    • 已 注销
    • 力荐

    “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没有”

    23分钟前
    • 剑龙在草地散步
    • 力荐

    “你是十二月九号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第一集太好哭了呜呜呜😭

    27分钟前
    • 白日梦想家
    • 力荐

    真好啊,陈嘉玲!因为45集是过度集,让人总有一种不够有戏剧冲突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第5集爆发。关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是靠母女之间相互救赎来完成。最稳固的关系就是外婆,妈妈和女儿,我能理解了。我为什么又在哭!被爱包围着长大的陈嘉玲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小蔡永森太让人心疼了啦!第一集我就稀里哗啦哭了!妈妈嘴上让陈嘉玲独立,自己坐公交车,实际上骑着摩托车跟着一路,最后实在忍不住,上来就是一顿教训,也太真实了!妈妈虽然会因为很多事情,疯狂骂你,但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妈妈!妈妈大骂,陈嘉玲,你不知道路是要嘴里问出来的吗?我想,这不就是我妈小时候骂我不敢问路吗?陈嘉玲,你要好好长大哦。爸爸妈妈,虽然我时不时跟你们闹别扭,但是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要健健康康!好想飞奔回家亲妈妈一口!

    29分钟前
    • 徐贤
    • 力荐

    3.5;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过去/现在的对接,都较第一季肉眼可见的逊色,剧本的刻意与匠气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现代戏的增多难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明显迎合完满结局的倾向;这一季最感人的竟然是洪育萱,终于敢于从作茧自缚中走出来,并大声质问“说好的三个人重新开始呢”——问得好,前面如此辛苦地铺设“俗女”成长经历,为何最终仍要回归传统价值观,各男性形象一一幻灭倒也在情理/意料之中。不过,还是很羡慕在电视剧中能大大方方演绎同性之爱……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以前看家庭剧,憧憬的都是日剧、美剧里的家庭,看华语家庭故事,总觉得那些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亏有俗女,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向往的中华家庭了。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选择为人母、不打无痛分娩、进入婚姻、直面配偶出轨等等磨难,均是女性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但剧中都作傻白甜处理,这才是对女性观众最大的不尊重。第六集后烂得透顶,剧组自满得惊人。三星只给剧中每个闪闪发亮的女性角色。

    36分钟前
    • 张R
    • 还行

    转场太棒了第一集:下车 喊声 校服 烟花《爱你一兆年》第二集:妈~ 镜子 《蚵仔面线》第三集:砖头 柱子 药材 背影 栏杆 帮忙 侧影 食物《青梅竹马》第四集:房间 影碟 跳舞 三人 凳子 乌龟 《萨呦娜拉》第五集:咀嚼 走动 观望 传递 坐着《一人一半》

    38分钟前
    • Meg
    • 力荐

    是谁因为前五集哭得断气,又因为后五集气得诈尸,家庭剧要是不会编了建议腰斩,能不能不要用出轨复合生小孩大团圆的戏码来凑数,我看40岁女性主角的电视剧只是为了来看这个的吗?既然还是要结婚生小孩为什么不直接第一季跟江显荣生大结局,而是选择跟换工作也不告诉伴侣、独自生闷气然后跟孕妇发火、在台风暴雨天停电时乱发脾气摔杯子砸碎玻璃门也不收拾就跑了的蔡永森(生怕他下一秒就要家暴)继续结婚,这就是40岁最好的抉择吗,我不觉得,最最好笑的是生小孩之前大喊不打无痛我的小孩我做主,“俗”字的落脚点原来在这里,怪讽刺的。

    4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笑中带泪 这就是俗女吧

    44分钟前
    • 🎞️
    • 力荐

    其实越来越1988的走向 为华语这样的剧集骄傲 Netflix可以买下来给全球播一下吗

    47分钟前
    • ZANE
    • 力荐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

    52分钟前
    • 李米
    • 推荐

    陈嘉玲的魅力就是开播24小时豆瓣评分9.3,保持至今,😂

    57分钟前
    • 直布罗陀的🐱
    • 力荐

    育萱不想剧终,育萱不舍得剧终。

    1小时前
    • Hugsy
    • 力荐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1小时前
    • 鹅耳枥
    • 力荐

    旺福本尊出马,质量依旧顶级。儒家文化和同性关系同处在一炉中锤炼,温情之余料,搞不好能炼出下一个早期李安。

    1小时前
    • 独孤行二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