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导演:饶子君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陀螺女孩

    • 更新HD

      梦回金鸡岭

    • 更新HD

      京都风云

    • 更新HD

      小姑子

    • 更新HD

      忘年成长营

    • 更新HD

      在那遥远的北方

    • 更新HD

      卡布里尼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n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n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n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n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不冒险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冒险

    “生命不仅仅指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1

    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上映了,看过电影的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片名叫“重返”?这要从导演饶子君的父亲说起。

    饶子君的父亲饶剑峰先生,是著名的民间登山家。他是贵州人,1964年生于贵阳,1988年到了深圳,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他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他从高中时期,就喜欢静坐和独处,后来,他找到了一种更好的独处方式:2001年,他进入户外登山领域。

    ▲2004年,饶剑峰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8000米级雪山——卓奥友峰。他说,眼前的景色“让我窒息”。图片来源:bbs.oeeee.com上饶剑峰本人发布的《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在之后13年时间里,他登上了“14座”(登山界的简称,指的的14座8000米级高山)中的10座。尤其是2012年,他创下了一个奇迹,他用五个月时间登上了五座8000米高峰,其中三座8000米级山峰(安纳普尔纳峰、马卡鲁峰、洛子峰),是在55天时间里登上去的。这样的高强度登山,在他之前,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做到过。凭这一成绩,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年度突破奖”。

    为了登山,他戒烟戒酒,为了登山,他在2009年,正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辞职;为了登山,他近乎疯狂地锻炼体能,他的妻子Maggie说他:“游泳一次就是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健身房一进去就要3个小时出来,每周一次重装徒步、到海岸线拉练16公里。身为企业高管,应酬多,没法保证训练时就化整为零,平时在腿上绑沙袋锻炼体力。”

    直到2013年6月23日凌晨,他在攀登海拔4400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遇难。

    ▲2012年,饶剑峰先生在马卡鲁峰夜行。图片来自《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他很少拍照,也不写日记,但留下很多惊心动魄的句子:

    担心等于诅咒。

    人类经常说征服大自然,其实我敢肯定的是,人类死一千次、一万次,灭绝上亿次,大自然还是那样。

    在我心里每座山都是一个大神,在它面前永远谈不上征服,登山只不过是在它允许接纳的情况下拜访它而已。

    还有一段话,是他在接受“南都全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的,这段话最后的句子,应该镌刻在每个人心里: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探索去成长,而不是把我成长的过程作为别人的一个范本,我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很多条路可以走,我只能做好我自己,如果说算上忠告的话,只能是对他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然这个生命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他从不解释,他为什么要登山,因为登山对他来说,根本不需要理由。他的妻子Maggie总结得更明白:“他不想白活”。

    2

    饶剑峰的故事没有结束。2016年,他的女儿饶子君,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带着摄制组,进入青藏高原的羌塘腹地,拍摄了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重返”,是重返父亲当年走过的路,重返父亲的精神世界。

    ▲导演子君。

    因为父亲的以身示范,饶子君也非常热爱户外运动,还曾跟着父亲进藏,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在父亲向“14座”发起进攻的时候,她还说过,要帮父亲拍摄纪录片。

    就在父亲遇难那一年,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读大四的她,带着父亲登上八千米高峰时穿过的红色羽绒服,进入《藏北密岭》剧组,来到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

    羌塘无人区,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在藏语里,“羌塘”是北方的空地,指的是西藏的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800米,全年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地形地貌都非常奇特,像是到了宇宙洪荒,被称为 “地球上最独特恐怖的超级荒原”。

    ▲羌塘无人区的景色,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壮美的景象之一。

    羌塘无人区的普若岗日冰原,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之外最大的陆地冰川,面积达422平方公里,藏语意译为“倒扣的银碗”,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座冰原的主峰,海拔6482米,没有人登顶过,也没有人留下过影像记录。

    《藏北密岭》剧组,由蔡宇发起,筹划三年,成为首支获得许可进入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的剧组。

    饶子君和制片人蔡宇、向导土旦巴桑、登山向导次顿、后勤组长阿龙,带着一支由48人和16辆车组成的队伍,历时40天,行程3441.511公里,穿越羌塘腹地,环绕普若岗日冰原完成了拍摄。整支队伍的48人,在出发前都签下了“生死谅解书”,不过,坚持到最后的只有8人,就连导演饶子君,也因为身体原因,在海拔6000米前止步。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五位主创。位于左上方的,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制片人兼编剧蔡宇。

    对饶子君来说,这是“重返”: “加入创作团队,是一个真正理解父辈的契机。我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他走过的海拔,去看看他曾看过的风景,从而放下这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继续去走我自己的路。”

    对于本片发起人,同时也是制片人和编剧的蔡宇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返。他本来是贵州人,但自从2008年到梅里雪山自驾以后,就患上“高原癖”,从此 “越走越深,越走越远”,并且在2012年辞职,像对待故乡一样对待西藏,先后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羌塘无人区。虽然他患有糖尿病和肾病,但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无数次重返这块大地。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

    高反,肺水肿,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狼群、野牦牛群。到拍摄结束时,只剩下8个人和3辆车。

    展现给我们的,是无比壮丽恢弘的美景,和人与这种美景的对话。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神奇五侠版”人物海报。

    这部片子,入围第4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和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竞赛单元,还将在9月,进入欧洲的院线。

    3

    于是,问题来了。

    人们为什么要攀登高山、穿越荒原?甚至不惜献出生命,就像饶剑峰那样?

    饶剑峰妻子的那句话,或许最直接:“他不想白活”。

    只不过,不白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他们选择了和高山对话。因为,山峰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神话世界,探险是冲破极限的象征。

    这种情愫,深埋在人类基因里。人类的上古神话里,都有大洪水的传说,在传说里,一场神和人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洪水,带来了灭绝性的灾难,剩下的人们,躲避到了高原和高山上,得以幸存。洪水过后,人们从高山上走下来,高山,成了人类的庇护所。

    在历史学家、史前文明专家李卫东看来,人类古代传说里的高山,尤其是中国上古神话里那座神秘的昆仑山,其实是史前文明时代,地球和另一个天体之间的天梯。高山或许象征了人类无法抵达的天堂,深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

    ▲2012年4月,饶剑峰攀登安纳普尔纳峰途中。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工作照。

    抵达高山,登上高山,于是成为人类的梦想,成为一群又一群“亡命之徒”的信念,他们像西西弗斯一样,走上高山,又走下高山,回到原点。他们看起来一辈子都在重复这样的动作,都在回到原点,但他们已经在上山下山的过程里,找到了意义。

    他们走向高山的举动,他们的冒险,其实是在为我们储备精神财富,从神话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高山或许才是我们的家园,要抵达天堂,先要抵达高山。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因为,不冒险,就白活了。白活,是最大的风险,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不冒险的生活意味着对生命的浪掷,对陈腐的生活轨迹的重复,不冒险的生活成本是最大的,它是用整个生命进行消耗。就像饶剑峰说的,生命其实有两重意思,“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我的生活,有过一些小规模的冒险,这些冒险,还不够尽兴,但已经足够让我理解那些更大的冒险家。

    例如这部电影里的那些人,还有藏在电影背后的登山家们。还有我现实生活里遇到的一些人,他们身份各异,作家,音乐人,商人,旅行家,游戏制造者,农民,病友,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冒险家。

    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去打破现有生活的平衡,抵达他们生命中的高峰。也许有的人的冒险,在别人看来非常的微小,但在他们的生命里,已经是极限。对他们来说,哪怕只是走出安静的单位,去走向荒野,走向不可测的江湖,其间的意义也不亚于攀登高峰,走过无人区。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攀登真正的高峰,或者生命里的无人区。就像电影《藏北密岭》中的那些人。

    平凡的生活有平凡生活的美感,就像小说《斯通纳》中所描绘的生活。但即便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在貌似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精神的高峰,其间要经过无数的冒险,无数的打破平衡和重新平衡。而这一切为的都是给生命增值,让人经过的时间变得有意义,这是最大的平凡,也是最大的冒险。

     2 ) 我只看到了老总蔡总使唤人以及全程子君打酱油(估计后期剪辑出了力)的感觉, 最后8人登山时,老板蔡总和子君导演一点装备不用背的啊,把其他几人当什么

    蔡总蔡总叫的真亲切啊, 欺负两位藏民向导的真诚, 最后8人登山时,老板蔡总和子君导演一点装备不用背的啊,把其他几人当什么, 中间那么多退出的,我估计不仅仅身体问题, 即可能是对领队的鄙视,还有中间喝醉那一段, 摆什么高姿态,其实有钱作为制片人安排计划命令其他人无可厚非, 但是这两位基本上除了最后登山走了两步, 前期就坐车里看啊,其他人一群牲口似的用, 有段吃饭的情节,别人都大锅饭, 蔡总直接一个小炤啊,还用塑料袋包着,不止是否塑料袋乱扔了。

     3 ) 导演——你该长大了!

    藏北秘岭

    姑且不谈本地影院的画质,比不上枪版。再说内容,也是如此的单调乏味。

    影片号称纪录片,记录了一个电影剧组去羌塘无人区拍电影的历程。过程中也若隐若现的提到了女主人公的故事——女主寻找着父亲的足迹,试图通过走爸爸曾经走过的路,去贴近和理解要登上所有8000米高山,最后在登山时遇难的爸爸。

    在影片的最后,大家一起送给了女主一句话:你该长大了!

    这句话也是我想对导演说的——你该长大了!

    羌塘固然神秘,也绝对达不到导演所想的那么困难。杨柳青等单车单人横穿羌塘,已经说明一切。何况你们补给那么好,实在是没那么困难。所谓的困难是你们没有认真的准备,没有把人员经过高原适应训练之后,而带入高原,产生了业余的困难。

    其实大家都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电影也好,小说也罢,能把故事讲好,你就成功了。没有故事的电影,你也可以通过影片传达某种精神。既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令人心动的文化内涵,画质还渣,让我们去看什么呢?看你们的流水账?看你们荒唐的贸然进山?

    导演,你该长大了!

     4 ) 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重返无人区》的冒险之旅

    1、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

    在即将进入无人区拍摄之际,《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剧组的主摄像贵哥急性肺水肿发作,情况危急。剧组的制片人兼领队蔡宇当机立断,派人护送贵哥紧急下撤。期间,蔡宇说了一句话:“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

    这句话是《重返无人区》剧组的冒险之旅的最高安全指示。

    约 一个月的无人区之旅后,剧组减员至8人,他们最后回到了拉萨,蔡宇对着镜头松了一口气:“48个人安全归来。”剧组建组时是48个人,每一个人都签了“生死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这趟旅程中丧生,但他们全都回来了。

    《重返无人区》是一部有着诸多遗憾的纪录片,但全员安全归来使得这个剧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剧组,而这趟旅程也将成为每一位剧组成员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2、正片or花絮?

    很多人看到“藏北秘岭”、“纪录片”等标签,很自然认为《重返无人区》是一部自然风光纪录片。然而,开机仪式、签“生死状”等场景的“乱入”,又让人以为这是影片的幕后花絮。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重返无人区》是一部“正片”与“花絮”混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正片”部分——风光、地貌、气候等——占影片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花絮”才是影片的主体。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和剧组的不断减员,剧组的拍摄工作开展得确实非常不顺利,影片的最后,无人机又撞山损坏,剧组确实没有拍摄到足够多足够好的素材——尤其是没有拍摄到“第三极”顶峰的影像,至今无法填补这个空白,是这次拍摄的最大遗憾。“正片”的不足,与此有关。而“花絮”的喧宾夺主,也因为“花絮”比“正片”要精彩得多。

    其实,如果你把影片看成是整个冒险之旅的纪录,而非自然风光的纪录,你就不会有“正片”、“花絮”混剪的感觉。

    “重返无人区”的“返”已经表明这是一趟旅程,而“重”则表明了这趟旅程是一趟“寻找”之旅。

    再者,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也就是说,《重返无人区》若单纯作为一部自然风光纪录片,其实是很难成立的,而这趟冒险之旅则具备了更多的影片的“情节”与情结。

    3、两个人的无人区之旅

    在影片中,制片人蔡宇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饶子君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

    导演饶子君生于1995年,她开始执导这部影片时,尚未大学毕业。此前,她的执导经验也是非常有限的。20出头的她,社会阅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而整个拍摄过程又充满了风险,她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制片人来带着她完成这趟冒险之旅。

    制片人蔡宇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都是非常强的,他确实适合作为整个拍摄团队的核心领导人物。每次剧组遭遇危难之际,蔡宇都是那个能够迅速做出决断的人,可以说,是他的坚强领导带领着全体剧组成员安全归来。

    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之旅的灵魂引领者。

    饶剑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登山家,他于2001年开始登山活动,他的理想是登顶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2013年6月22日,他在巴基斯坦被塔利班恐怖分子杀害。遇难之前,他已经成功登顶14座高峰中的10座。

    这是饶子君心中永远的痛。《重返无人区》开拍时,饶剑锋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年多的时间。饶子君遇到曾与父亲共事的次仁顿珠(登山向导)时,还是忍不住情绪失控了。饶子君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是希望通过这段旅程去靠近自己的父亲。饶子君止步6000米的时候,影片通过剪辑,让他们父女“相遇”了,这是饶子君生命中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我曾在深圳的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饶剑锋,有幸和他一起聊过对同一部电影的观感。他是很直爽的一条汉子,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多了,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这段旅程对制片人蔡宇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和饶子君“寻父”不同,蔡宇寻找的是童年,准确地说,是偎依在母亲身边的童年。

    蔡宇的童年在贵州的山区度过,他见过无人区的荒凉与恶劣,也正是这种荒凉与恶劣,让他更能感受到母亲的爱与保护。

    这段旅程对于蔡宇来说,是追忆,更是自我救赎。

    4、最惊险的与最失态的

    在剧组“渡过”冰河之后的那天晚上,司机关师傅突发急性肺水肿,让整个剧组陷入了危机之中。

    按照急性肺水肿的治疗要求,剧组当天晚上就应该安排人员护送关师傅下撤,但夜间“渡”冰河,风险极大。蔡宇顶住压力,到天亮后才安排人员护送关师傅下撤。为了节省燃油,蔡宇只安排了一辆越野车护送关师傅下撤,这导致了部分剧组成员的担心和不满。但蔡宇有他自己的考量,虽然只安排了一辆车,但他遣配的三名护送人员,却是全剧组的最强组合,这大大保证了护送行动的成功率。护送的三名人员将关师傅护送到目的地后,还要当天赶回来与大部队会合。当天晚上,迟迟不见三人护送小队归来,蔡宇急得坐立不安。当他在黑夜中看到车灯的那一刻,整个剧组才算转危为安。

    这一场护送行动,表现的影像很少,但其中的惊险,足以感染每一名观众。

    剧组抵达“第三极”普若岗日冰川后,扎营。

    他们在营地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一次“跨年”,每一个人都很激动,很多人都失态了。十几天的旅程,太漫长,太煎熬,太压抑,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情绪需要发泄。

    他们是了不起的冒险者,但他们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命以及相关的家庭负责。在旅程中,他们在梦想与责任之间,其实很难找到平衡,失态也许就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平衡。

    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他们自己的,谁也无法为他们负责。

    蔡宇其实也无法为他们的生命负责,他只是做到不让剧组发生无谓或无畏的伤亡事故,他只是把每一次决策落实到保护生命这个基本原则上。

     5 ) 带着小白去险境——悲壮?

    这是一个纪录片,感觉……队伍里还是有很多不专业的,比如关于高反后要不要克服这个,听医生还是听病人,这么专业的团队居然发生了我身边那样的争执;还有就是野牦牛顶来的时候那个女的居然让司机别开,然后快顶上的时候又让司机开,这就是完全不懂野牦牛的习性;居然那么大的风沙没人用魔术巾;感觉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但是绝对不是户外,登山,徒步的爱好者或者说经历者,他们可能都没走过任何一条高原徒步线路,没有那种一周以上的高原野外生存经验,结果就是各种下撤,最后导演说到拿着手机也能拍完,我就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应该找杨柳松、卡布、李国平这样的知名大神,再不济也应该通过四川登山协会找几个俱乐部里靠谱的领队,把都市里的普通人带进来真的是坑。而且这个团队纪律性极差,完全不听命令,看了都觉得心累,这些非专业人士还在想着用宝贵的淡水刷牙,其实可以用自然的水洗漱,淡水在这里不比在沙漠便宜。带业余的人来真的太累了,后面大家都想下撤了,雪山攀登也失败了,感觉导演心真的很累,带这样的团队太累了,走无人区队友选择很重要,他们的设备住宿支援都很丰富,平时民间探险俱乐部的装备是远远不如他们的,但是比他们团结也比他们幸福。他们从5600左右爬6800,按理说只要能中途住一天,问题不大,当然这个和风也有关系。那个妹子确实基因很厉害,自带不高反的基因,在没有任何训练准备的情况下顶着呼吸病直接上6000,在妹子中算很厉害的。但是其他人确实很作,户外有一句话,就是日常生活中越张狂的人在自然下越弱小,是事实,最后牛逼的都是不显山露水的,摄制组里那些男的哭成那样是让人不禁无语的,你们没徒步没登山过吗,那还来这里,确实胆子很大,苦了导演了,带这么一个团队,导演哭的时候真心为他心疼,这支队伍太难带了,还不如去登山俱乐部招一批人。最后只剩下百分之20的人坚持下来了,不得不说选人问题太大了,其实这是一趟很具有挑战的行程我们都知道,但是在选人方面却如此草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担忧和计划,最后的歌声那么悲壮,反而有点搞笑,因为这种悲壮是无意义的,自己酿下的苦果,带着小白去这种地方可不就是送人头、悲壮吗,天地大美,哪有这些悲壮,只有弱小和无准备的人而已。有时候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西藏那么大,大家认知的经过的就是那几条路线周边的风景而已,就是因为西藏有太多这样艰苦,危险的秘境,其实很庆幸现代科技无法征服这里,才保留了这些难得的风景,壮丽的世界,外景无敌的好片子,只是队友太弱了

     6 ) 大型自我感动灾难现场

    他们能走出几千公里,登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但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故事,还是在用城市的“文明”眼光去感受这片秘境,可惜了。另,发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冒险去拍摄顶峰,一架无人机撞毁就拍不成了?实在不知道说点啥好…真是心疼给你们卖命的向导,哪知道自己带的团队拍的是这玩意。感觉全片就是正片拍摄失败,花絮剪了个片子,可以类比生孩子生出了一个胎盘。配乐引导性太强,星空镜头反复出现,及21岁的女导演只是一个噱头,没有驾驭全片的能力。优点是风光美,两星给风光,一星给向导。

     7 )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人的想法,仅代表个人意见!

    每个人对于这个片子理解都不同,但是我就是有些疑问觉得很尴尬。

    1:你的登山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如果是后者,那你为什么不去花些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性的技能呢?如果是前者,那我就觉得你太任性了,全然不顾整队的所有。

    2:一个的无人机也不怎么贵吧,一两万都算比较好的,我不相信这么多车还装不下一个备用无人机?我相信平时住一些一般的酒店,省吃俭用一点,省下来的不止是一两万吧

    3: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不提前拉练一下呢?比如去一些同海拔地区呀,相信在西藏一找一大把,相信如果有这样的前提也少了很多突发事件吧,比如第一个摄影师。

    4:这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过屏蔽这些内容看看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5:对于那些看了以后说出的那些对于生命的尊重呀,信仰呀,生命的力量或者心灵的洗涤呀,勇气呀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觉得真是可笑。

     8 ) 矫情花絮集锦

    辛苦跟艰难 不能替代专业!只能说这片压根就不是什么电影 顶多就是一花絮 开始十分钟二十分钟 一直在等正片 可是全片都是花絮 失望……首映买票进去支持 但……这一星是给极少的藏北风景镜头的!走进影院 最后到看这部所谓的电影 所谓的纪录片 实在无语 。。这个纯粹就是导演和制片 满足个人愿望的家庭旅游视频吧 片中导演不断出现在镜头前的自我流泪感动 不禁想骂 快滚 拿一群藏人向导的生命完成自己的感动 。。失望😞

     短评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6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8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9分钟前
    • 小鬼Bono
    • 很差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14分钟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19分钟前
    • 杨三疯
    • 较差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21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24分钟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29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33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34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38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41分钟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43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44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49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52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57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1小时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1小时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