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星期一早晨

    星期一早晨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02

    主演:Jacques Bidou,Anne Kravz-Tarnavsky,Narda Blanchet 

    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陀螺女孩

    • 更新HD

      梦回金鸡岭

    • 更新HD

      京都风云

    • 更新HD

      小姑子

    • 更新HD

      忘年成长营

    • 更新HD

      在那遥远的北方

    • 更新HD

      卡布里尼

     剧照

    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1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2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3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4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5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6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16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17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18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19星期一早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样一座小镇,非常的小。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然后再把他们封好;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因为他们总是碰到。  镇上有一个男人,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换鞋,出门,工作。表面上,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实际上,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在天空中大量留白。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感到单调,琐碎,平淡。他又有点像年轻人,为了理想蠢蠢欲动。  男人有一位妻子,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男人赚钱养家,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所以很少说话。  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  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之所以称为平淡,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也没有肤色差异,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只是寥寥几笔,直到结婚那一刻,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  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而是人。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  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略略一阅,完后再放回去封好。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  星期一的早上,男人离家出走。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条件是你必须也是自由的。人们做着想做的任何的事,甚至是做一个小偷,也一样被允许。装腔作势与这里格格不入,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得藏不住丑和美,只要你有一丝恻隐之心都会暴露无遗。  偶然遇到他,火车上的陌生人。自由的共性让男人辞别了父亲的那位虚伪得可笑的老友,与第二次撞面就一见如故的他成为了朋友。他登上了朋友的小舟,带着不期而遇的好奇,离开了生活中刻意的无奈。  他还有过一次邂逅,之后才发现,艳遇注定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更多的邂逅都不会有下文,只是短暂的擦肩而已。即使再重复一次,重复同样的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妻子,正面画上威尼斯风景。这次邮差不用拆就能看到他对给妻子说的话,可妻子连看都不看就把他撕得粉碎。邮差猜到会这样,有时候男人喜欢的浪漫代表了女人痛恨的离别。  于是,男人回来了。  有时候,习惯让人产生想失去的冲动,转一圈之后回到原处,看看还是一样,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牧师。男人像往常一样换鞋,出门,工作。只是出门前多了一个妻子的吻。于是,他知道了,有些东西不用跑太远也能得到。

     长篇影评

     1 ) 抽烟的法国男银和喝酒的意大利男银一样的没六儿

    电影讲的是一个在法国农村禁烟工厂上班的中年男银厌倦了每天重复的生活轨迹,在某个星期一早上离家出走,在其更不靠谱老爸的怂恿和支持下去威尼斯得瑟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家庭轨迹的片儿。听上去没啥吧,事实上,它真没啥。法国人就喜欢整个屁事墨迹墨迹墨迹半天,这叫浪漫,这叫文艺,这叫深奥,这叫有情怀,这叫体会孤独,这叫感受寂寞,这叫挖掘人生意义,这叫探索生命本质,anyway,这叫法国电影。

     我是本着熏陶法语环境去的,结果丫半天不讲一句台词,一个家庭的人太熟悉了,默契到不用讲话,一切都在肢体语言中了,WTF。

    说点正经的,看完这电影的整体感觉就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怎么就这么没六儿呢。(方言,就是及其不靠谱没个正型老不正经的意思)。电影里所有的法国男银就是个抽烟,下公车前脚踏出车门后脚就开始吸烟了,走不到20步的路到工厂门口,猛吸个三四五六口扔到门口的一个大箱子里,进到无烟工厂,继续偷偷摸摸的抽。所有的意大利男银就是唱歌和喝酒,朋友啊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人家意大利男银不管远不远走,不管认不认识,就是个喝。法国大叔进了一个意大利餐馆儿,被一桌子唱歌唱的正HIGH的意大利男银揪住:“你叫什么?”“我叫vincent”干了!还得连干俩~法国大叔暂住在意大利大叔家里(此处正式声明,非基片儿哈),俩人起床之后,用两滴半水洗个脸(真省),下一件事,刷牙?nonono~俩杯子,倒酒,走一个~oh yeah~~~

     法国大叔刚到威尼斯,看街头表演,钱包被一个老头团伙给偷了,丫继续到处潇洒,N天之后一摸口袋才发现,呀,钱包好像没了……没了就没了,不着急不上火,继续慢慢悠悠的浪着。啥叫浪漫,神马叫浪漫,开眼了我。之后大叔身无分文站在河边的时候,同一个老头来偷,被大叔当场发现,要是我肯定揪住他不放,还我钱包还我钱包我钱包钱包包包包!结果这法国大叔转过身来,微微笑双手插口袋优雅的把白色的口袋内衬翻出来耸耸肩,:“我这次没钱了”。啥叫绅士,神马叫绅士。太哎哎哎哎哎哎没六儿了。

     大叔游荡了一阵,没意思了,回家。你想要是你老公说离家出走就离家出走你不气疯了着急死了,有一天老公又突然出现怎么不得狂风暴雨一哭二闹山上吊一下子。结果大叔的媳妇看见大叔回家说了一句类似:“回来了,进来吧”over,大叔他老娘见到儿子回来了:“是你啊,欢迎”。啥叫淡定,神马叫淡定。

     这电影要是在电脑上看的,我早换台了,但我花了10块钱门票呢,必须坚持住,看到最后法国男银像往常一样开着小破车去上班,照常的抽烟抽烟抽烟,that’s all. 之后觉得,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怎么能活的这么没六呢?为什么中国活的这么累呢?想了想,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怂,没有勇气过没六的生活,因为我一旦没有工作,第二天就流露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

     哎~~~没有没六的资本,只能像狗一样挣扎了。为了那一点没有多少肉的骨头,抢个你死我活,每一天一踏出家门都像是一场战争,抢出租车抢地铁抢公交车抢电梯…… see yourself in the crowed too?

     2 ) 早

    这样一座小镇,非常的小。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然后再把他们封好;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因为他们总是碰到。 镇上有一个男人,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换鞋,出门,工作。表面上,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实际上,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在天空中大量留白。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感到单调,琐碎,平淡。他又有点像年轻人,为了理想蠢蠢欲动。 男人有一位妻子,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男人赚钱养家,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所以很少说话。 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 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之所以称为平淡,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也没有肤色差异,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只是寥寥几笔,直到结婚那一刻,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 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而是人。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 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略略一阅,完后再放回去封好。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 星期一的早上,男人离家出走。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条件是你必须也是自由的。人们做着想做的任何的事,甚至是做一个小偷,也一样被允许。装腔作势与这里格格不入,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得藏不住丑和美,只要你有一丝恻隐之心都会暴露无遗。 偶然遇到他,火车上的陌生人。自由的共性让男人辞别了父亲的那位虚伪得可笑的老友,与第二次撞面就一见如故的他成为了朋友。他登上了朋友的小舟,带着不期而遇的好奇,离开了生活中刻意的无奈。 他还有过一次邂逅,之后才发现,艳遇注定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更多的邂逅都不会有下文,只是短暂的擦肩而已。即使再重复一次,重复同样的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妻子,正面画上威尼斯风景。这次邮差不用拆就能看到他对给妻子说的话,可妻子连看都不看就把他撕得粉碎。邮差猜到会这样,有时候男人喜欢的浪漫代表了女人痛恨的离别。 于是,男人回来了。 有时候,习惯让人产生想失去的冲动,转一圈之后回到原处,看看还是一样,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牧师。男人像往常一样换鞋,出门,工作

     3 ) 【昨天,晴间多云——我看《威尼斯早晨》】

    昨天,晴间多云

    ——我看《威尼斯早晨》

    【01/和小说一样】

    在我宁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许多年了,我迷恋小说《照相机》开篇的这句话,我觉得是一个语调很低的开始,却蕴藏了容量极大的可能性,有诚意,也平实。
    读来,这部电影更像是法国的新小说,如让-菲利普•图森的《浴室 先生 照相机》或《逃跑》,如菲利普•德莱姆的《一直下雨的星期天》,如让•艾什诺兹的《我走了》……没有什么刻意的情节推进,只是那么清清淡淡的叙述,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从午后到傍晚絮絮叨叨的光景,是生活的原生态,只不过稍微地收拢在一起。
    让•艾什诺兹在小说《我走了》开篇写到:我走了,费雷说,我要离开你了。我把一切留给你,但我要出发了……他把钥匙扔在门厅的托座上,然后,他系上大衣的扣子,出了门,同时轻轻地带上小楼房的门。
    和小说一样,电影《威尼斯早晨》以男人不告而别开始,好像手一挥,过去的全都不算了。只不过小说里的费雷选了一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而电影中的文森选了星期一的早晨。
    看来,周日或周一可能是比较容易下定决心的日子,把自己猛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咱要而今迈步从头越了。

    【02/世界大同的模样】

    小镇男人文森决定离开。
    似乎没经过什么千折百回的矛盾和挣扎,只是突如其来地轻轻一跃。在某个星期一,他想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家,离开自己宁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日子。
    这个小镇真的很小,一个望远镜可以看见所有景物。这里的人彼此熟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再没有什么新奇。小镇的邮差异常“敬业”,他会认真审查每一封信,再偷偷封好,他或许觉得这是上帝赐予自己最好的差事,可以让自己成功地避免无聊。
    是啊,无聊,每天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工作,见同样的人,一眼可以看到底的生活,没有大的惊喜,也没有大的悲伤。小镇里的日子就像被熨斗悉心熨过一般,平整得没有一丝皱褶。
    文森是其中一员,不管愿意与否,而是必须这样。每天起床、吃饭、换鞋、出门,用一个半小时到化学工厂工作,然后下班,问候隔壁的母亲,晚饭……差不多就是一份详实的时刻表了。就这么日复一日,按部就班。
    工厂全面禁烟,工人们在门口恋恋不舍地猛吸几口,好像把一种生活按熄在大门外。尽管工厂里却满是乌烟瘴气。
    这就是文森的、或他们的日子,连同每天作息都是一样的,似乎世界大同的模样。
    文森的老婆和镇上的女人也没什么两样,壮硕,勤劳,尽职尽责,他们很少说话,一方面是相互了解不用说那么多,一方面是对彼此没有更高的要求,搭伙过日子而已,偶尔发发呆,偶尔做做爱。

    【03/现实中的围城】

    可是,文森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有梦想,他心里藏着一个画家梦。他用廉价的水彩画静物和风景,瘦瘦高高的树,淡蓝色的河,天空大量留白,似乎那就是他跻身梦想的地方……他坐在画架前抽烟,赤红的火光一闪一闪的,无法照亮什么。
    下班回家后,他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不能好好绘画。渐渐的,连惟一的梦想都淡了。我想不是因为忙碌,没有时间,而是对生活的疲惫让他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致。
    假如他和镇上的所有人都一样,可能就不会有这些苦恼,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慢慢长大,结婚,生子,慢慢长出花白的胡子,然后再慢慢老去,如同上辈人一样。
    文森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尽管也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好像把一些感性的东西悄悄遗传给儿子,如一串模糊的密码。
    我总觉得文森心里还是一个孩子,他希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想反抗,并因此具有力量。
    假如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要经过一段凹凸不平的叛逆期,那么属于他的那段路似乎无限延长,他想反抗单调刻板的生活,为了理想不顾一切。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他任何达成、或接近理想的机会,他只能让自己逃离,或者进发——逃离和进发,本来就在两个方向上,选择一方,必然背弃另一方。拒绝,他终于有勇气对小镇的生活说“不”了,他走得很坦然。
    是一座现实中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挤进来。

    【04/坐在屋脊上看风景】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带着父亲给他的一笔钱。
    文森背着黄绿色的背包,站在威尼斯的岸边,看着河里轻盈的小船,看着缤纷的游人,还有对岸整齐的楼群,那时候他像是初到大城市的乡下小学生,有一些隔了距离的憧憬,也有一些尽快融入的渴望。
    这里好风好水,还有无边的自由。同样,他也是自由的,原来的生活被他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关上的一扇门,另一扇门旋即打开,一览无遗。
    异地,似乎意味着敞开,向着陌生但新奇一切张开怀抱,把酒狂欢之后,哪怕餐风露宿。
    他遇见语言不通,却志趣相投的意大利男人,两人爬到屋顶,坐在屋脊上看风景。抽许多烟,喝了许多酒,想象着自己从来就属于这里。
    另外,还有一点“艳遇”,可能在他这个年龄,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情事已经有了充足的免疫能力,他并不在意。
    他给老婆寄了一张明信片,画面上是威尼斯风光。小镇里那个对别人隐私充满好奇的邮差,这次不用拆开就能看见他的信,可老婆接过明信片看也没看就撕个粉碎。
    就像《蓝色眼影》里的一段情节,女人不告而别,给男人寄来一张明信片,被男人气愤愤、凶狠狠地撕成碎片,可是下一个镜头还不是乖乖地出现在机场接女人回家?
    之所以撕得粉碎,肯定不是因为深仇大恨,而是一种姿态——毕竟是你负了我,我绝不能忍气吞声,就这么随随便便、悄无声息地算了。可是对方毕竟不是千里眼,再怎么说他也看不见,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的。
    只是星期一的早晨,他的新朋友也要回到自己的刻板生活中去——原来果真世界大同,每个人都有想要、但无法逃离的轨道。
    换一个地方,并不意味着得到解脱。

    【05/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于是,他回到小镇。
    孩子们驾驶滑翔翼飞向青天。他们乘着梦想高飞,也还得回到大地,忽然他们看见不告而别的父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就像偶尔旷课的小学生,以为自己不在的时候学校里会引发多少“震动”,等到忐忑到了学校,才知道什么还都一样,甚至没人发觉他有段时间在轨道之外,浪迹。
    兜兜转转一个圈。连同家人的反应都异常冷淡,就像他出差归来,还是同样的作息,起床、换鞋、出门,只是离家前多了一个老婆的吻。
    若说他因此找到了原本没有注意的真谛或真爱,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读方式,但也是一种消解。
    我觉得更多是通过日复一日地续写达到某种圆融的、或无言的状态,如第二节只是第一节的延续,只是多了一点点内容,一点点延伸。
    生活还是同样不断地流转,这一段平静,下一段湍急,如河水,只是置身其中的人不易察觉到。好像一个成长故事,前期铺垫的大量的琐事只是为了这一步之遥的跨越,而这一步还藏在既往平实的日子里。
    就像小镇里的人,他们有着各色的怪癖,如总想染指村妇的神父,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吝啬的农夫,私拆他人信件的邮差,嗜酒如命玩世不恭的城堡主人等等,他们是小镇的底色。
    文森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更任性一些,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出离。围城之中,我觉得他的内心还不够丰厚,否则就不用出去了,他可以在内心过活……
    这或许也是一种充分的缓解。

    【06/从异乡到异乡】

    两三年前看过的片子,情节已经很淡了。沿着当时的笔记叙写,也显得零零碎碎,没有什么主题。对爱人说起电影梗概,爱人只说,好无聊啊。
    我时常想起这部电影,在平庸生活和闪烁梦想之间的抉择——不算耀眼,也不足以照亮什么——只是,在那里——我能感觉到,是一种类似于“时刻”的存在。
    二十多岁时,过得也很不安分,总是向往更广阔的、更远的地方……终日让自己处于一种很迫切的奔向的状态,很灼热,也有些盲目。有一年夏天终于要做决定了,办了一些手续,到了省会城市的一家电视台工作,刚开始还是很新鲜,只是每到夜晚,对着满墙的电视屏幕,想家。几个月,好不容易度过最初的寂寞,也看清这不是我想“奔向”的地方,于是又到了北京,从异乡到异乡。
    仍旧是夜晚,走在立交桥上看着林立的高楼,所有窗口都和自己无关……像许多“北飘”一样,那些透出灯光的窗口似是温柔的召唤。
    影片中的文森,当他站在威尼斯的桥边,或许也会问自己,这里不是家,那么哪里才是家呢?
    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位置,有些人轻而易举找到了准确的方向,有些人却找得异常辛苦,甚至南辕北辙。若说到取决于什么,我想还是一种清醒的认知。
    对外面世界、或某个城市的向往,和居留于此的现实也并非等同。
    所谓奔向,有时只是一段轨外的日子,类似自我的放逐。虽然不是必须,但是需要——这不算抉择,只是一小段出离的时间。
    生命中多了这一次“回来”会有许多东西不一样。

    【07/小人物的悲欣】

    《威尼斯早晨》原名叫做《星期一早晨》(Lundi matin/Monday Morning),在导演眼里,生活因工业文明而空前进步的人类,其实也为其所奴役,活在无法自拔的刻板循环里;星期一早晨,这个在假期过后、周而复始的开端,则成了这种物化的隐喻。
    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Otar Iosseliani)作品有限,但每一部都是掷地有声的杰作。他多年从事电影创作,做过导演、编剧、演员、剪辑、曾经自己投资独立制作小电影,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也能独当一面的创作。在他的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由他本人兼任导演、编剧和演员,代表作品有:
    《四月》(Aprili/1961),《落叶》(Giorgobistve/1966),《日常生活》(Iko shashvi mgalobeli/1970),《田园牧歌》(Pastorali/1975),《于是有了光》(Et la lumière fut/1989),《追逐蝴蝶》(Chasse aux papillons, La/1992),《强盗第七章》(Brigands, chapitre VII /1996),《我不想回家》(Adieu,plancher des vaches/1999),《威尼斯早晨》(Lundi matin/2002),《秋天的花园》(Jardins en automne/2006)等等,其中不少作品都获得多次世界级电影大奖,曾三度夺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影评人游惠贞说:以近乎默片手法的从容节奏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滑稽可笑的片刻,举重若轻地嘲讽、批判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威尼斯早晨》是柏林影展最好看的电影。
    该片制片人Martine Marignac与导演的访谈前,导演表明他不会去回答有关“内容”的问题,因为要是可以那么做,他又何必拍电影,而不去当作家?
    他说:“本片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无趣’本质,工厂如此,家庭也如此,缺乏情感和互动。男主角是个迁就现实的奴隶,他被种种窘况役使,每天被迫早起赶赴工厂……回家后又说不出使人开心或松弛身心的事,家人各过各的。早上出门虽有些互动,他却常是家中聚会的缺席者。本片的叙事架构内容,在描述现代人跑往异乡,企图追寻梦寐以求的幸福。
    ……不必将这部电影和社会剖析相提并论。我对孤独者的失落感,以寓言般的着墨,几乎每个角色都是孤独的。”
    我看重的,正是导演所言“孤独者的失落感”——
    都是小人物,或许那些没有、或很少梦想的人更容易接近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心无旁骛,安心于简单的生活,而那些心底藏有梦想的人或许有更多的苦恼和困惑,节节后退的时候,止步不前的时候,或者感觉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也无法抵达……
    假如有读者耐心看完这些电影笔记,可能会发现不少文字里都有一节叫做《小人物的悲欣》,对我来说这几成一种叙述的视角,并以此看待你我共有的那些曾有的时刻,一些旧事,一种状态,一次沉溺的体验,或者一段反省的旅程。
    厌倦之后,是平静。

    【08/昨天,晴间多云】

    烟,在电影里无处不在,有好几种颜色,充斥着杂音,让人无处躲藏。
    据说影片在当地的化学工厂取景拍摄,杀青后四五个月爆炸,相对于刻板的存在似是一种更为激烈的反应:含沙射影。
    故事本身有一些荒谬的意味,但是整部电影舒缓、端庄,没有丝毫荒腔走板的戏弄之感,在影片徐徐渐进的过程中,我感到来自导演的了若指掌、举重若轻的从容淡定,如同素洁的白描。
    这部电影里的威尼斯没有圣马可、叹息桥、总督府那些印在明信片上的精美风景,可以想象成任何地方。如导演所说:如梦似真的威尼斯,恰可作为本片抒发己见的优越地点。更何况它是一座适合创作之都,而众所周知的水乡风情之类的景观,其实也是大家熟悉的,本片再次发掘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可能,让生命之旅得以深刻呈现。
    影片中,男演员表演如入化境。叙事线索紧紧跟随着他的目光,没有太多的因果关联,是他遇见的、和看到的,似乎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里,但是我觉得其间有一种沉淀的东西,如同倒叙。
    从片头对小镇的描述,到决定离开,再到回来,像是回忆里的方式,导演讲述的不是此时此刻,而是不远的昨天,类似于:
    那一年,有过这样一件小事……
    想起曾写下的《今夜,零星小雨》,和菲利普•德莱姆的小说《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有关。末尾说:所谓清和透,有时也是庸人自扰。有如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放着大把的空白的时间,走街串巷,看同样的人东奔西跑,也许他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企图创造一种温暖的假象——听一遍当日的气象预报——听说,今夜零星小雨——挂了电话告诉自己,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孤单。
    厌倦之后,是平静——是我理解的一个断句,或结论,没有延伸的意义。至于理想和信念是一些严重的命题,这部电影不需要这些,“正常”的日子里,也是同样。
    一直想续写的一篇文字,不管是零星小雨,午后有风,还是晴间多云……都是细微处的担当和承受,可以发现性情和阴影的质地。
    昨天,晴间多云。

    【09/平静而忧伤的烟】

    深夜两点,听见噼哩啪啦的雨,打在树叶上的脆响,和打在空调上的闷响,细细辨别,还有落在水泥小路上绵长的韵脚。
    这是入秋的第三场雨了。直到清晨,雨依然时缓时疾,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正好在家中写字。六点起床,听着前几天淘来的一碟民谣,慢慢发现有一些歌者的心意,还有值得去爱的旋律。十点多听见窗外声声欢笑,鞭炮阵阵。从阳台望下去,是对面人家迎亲的队伍,衬着苍灰色的天,更显花红柳绿。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回想着电影里的出走和归来,这是一部本真的电影,和小说一样,这就是生活,是你我平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即使在文字中,也会悄悄地把“生命”改成“活着”,把“岁月”改成“日子”,时间或许就是这样,会慢慢褪去一些曾经向往的幻影,也会慢慢显出真实的模样。
    全片散散漫漫,船上的马达声,与手风琴、吉他交织的旋律中,始终有一种恒定的语速,仿佛无言的关怀,仿佛弥散在电影中平静而忧伤的烟,一点点荡远,如朱朱的《青烟》:

    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
    他只是在不停地涂抹那缕烟。

    【2009-09-20/星期天/雨】

    【威尼斯早晨】
    Lundi Matin
    又名: 星期一早晨/周一早晨/游戏星期一/清晨之月
    编剧: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导演: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主演: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
    莉莉•莱薇娜 Lily Lavina
    Narda Blanchet
    Radslav Kinski
    Dato Tarielachvili
    出品地: 法国/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2年
    片长:120分钟
    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2年柏林影展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

     4 ) 以男人的角度感受生活和人生的抒情电影

    这是以男人的角度感受生活和人生的抒情电影。虽然只有非常生活化缓慢的故事描写,人们活得不是富有愉快,甚至是单调不自由的,但是电影蕴含的精神思想加上导演娴熟的表现方式,在普通的场景和对话里传递出温情幽默和朴素的美。
    叙说方式和侯麦的比较相似,他们的电影形式相同内涵的味道不同。

     5 ) 关于反抗和逃离

    这片子我很喜欢,温柔之极,却又带有极端反抗。

    头一半都是在给我们展现那个无聊而又机械的生活,在烟雾腾腾的厂房却没法抽烟,每天连上车拖鞋都是那么规律,而后半则是男主去反抗去试图逃脱这个生活。他很不喜欢之前的生活,正如他去了意大利之后经常提到的,在我们国家不会有人这么做,他需要去逃脱在法国机械的生活,但当他发现他的钱包被偷,当他同样走近意大利的工作之后的那一段被忽视了,事实上那应该是很长一段时光从他回去之后车上的灰可以看出。所谓我们国家不会做的那些,都是现实以外的东西,回归现实,还是要工作,还是要机械地生活,这与他在那儿无关,正如意大利的工厂门口依然存在的禁止吸烟一样。他反抗了,他逃脱了,但其实没有那么久,就只有那一个周一而已。

    这个片子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些诙谐的镜头,比如偷窥修女那个。还有就是他们不歧视黑人,但他们依旧讨厌吉普赛人。还有值得思考的点就是假装,教徒假装很正直,实则在用望远镜偷窥着一切,门假装是门,实则轻松可以翻过,男的假装是女的,以及我们假装日子过得很开心。

    2023-1-1看

     6 ) 出走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而言,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诗人兰波这样说道。Life is elsewhere. “别处”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我们旅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目的地本身有多么与众不同,而只是因为我们想离开这里。写下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诗的兰波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他是个不羁的灵魂,像他笔下那只醉舟一样不断离开他的生活,当过兵,开过船,探过险,写过诗后来又放弃,折腾着颠沛流离着寻找着他的别处。

    和年少轻狂的兰波不一样,电影《威尼斯早晨》里的主人公已经是两鬓白霜的中年人,在出走之前,早已经历了世俗的倾轧与调教,在一个小镇上本分地过着默默无闻的平淡的生活。早晨,他准时开车去公交车站等班车上班,走进冒着浓浓白雾的工厂之前熄灭手里的那根烟(工厂禁烟)。下班他回到家中,继续履行作为父亲、老公、儿子的职责。上班,重复,下班,重复。每天的日子像流水,平淡,无味,就这么过去了。然而这个男人干枯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的调味剂,那就是画画。他年轻时候应该是学过画画,画的有模有样。他闲暇时候总喜欢画空旷的风景,一点帆船在远处的海面,这样的画,随着时间流逝,画了一张有一张。然而他投入这点爱好的时间往往也会被其他工作家庭的事务所侵占。他的生活,正如同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所有的普通人。

    可是终有一天他出走了。这点念想,是什么时候萌芽的呢?他没有说。估计是在每天去工厂上班走到门口需要掐灭烟头之时?或是每天回家想画画却被老婆叫去修屋檐?或是在时间的滴落中他心底的挣扎?心中的感叹与牢骚像一个小嫩芽,一点点生长,最终破土而出。他出走了。找他父亲要了一笔钱,去了威尼斯。威尼斯是别处。这里的空气仿佛海水一半腥咸而清新,自由的味道。他坐船,看威尼斯的海,船,小巷与人们。他坐下来,找一块阳光正好之处,拿水彩画画。他找到自己父亲的故交,一位老朽的虚伪的贵族老爷,喝了一口尴尬得让他马上就出来的酒。他认识了一个热情豪爽的威尼斯人,一同窥探被树林遮住的修道院里修女打扫卫生挽起裙摆的美腿,一起爬上威尼斯的楼顶看威尼斯的教堂尖顶们。他在这里,自由得像风。我看着他的脸庞,他那平静的眼神,心里想,来到威尼斯,抛下家里人与工作,他到底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呢?屏幕上的他有时候在微笑,有时候却远离人群一个人沉默。别处很自由,却也很空无,很孤单,他会想念故乡的家人,给他们寄明信片。你出走了逃离了,但是依然牵挂依然回想着出发的原点。威尼斯有着海风、帆船与歌剧,却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别处自然是好的,但是别处,也仅仅是别处而已。当他看到他威尼斯的朋友一样要走进工厂上班的身影的时候,我想,他是心里有所动的。威尼斯对他是别处,对于威尼斯人来说,却只是生活的此处。此处与别处,微妙的双生胎儿啊。当他在威尼斯滞留的更久,开始在船上做工的时候,别处已经融化了,就变成日复一日的此处。

    最后的最后,他回去了。也难怪。任何的出走,都会有回去的一天。心头的轰轰烈烈,终究会化作平淡沉默的时间。他穿了一身白色的西服,里面是大红色的衬衫,头发也新理过,回家了。他有些忐忑地走回去,却发现,家里人只是温和地宽容地接受了他的回来,并没有任何大惊小怪。我想,他们应该是理解他的,或者是,生活一天天流走他们也就默然接受了。不管如何,他又回去了,回到了过去的生活,上班,下班。然而我总在想,一个出走去过威尼斯的人,就算再次回到工厂与家庭,他应该也已经改变了。出走了一趟,过了一番在别处的生活,和自己独处了一段时间,这对于彼时被生活憋得慌的他,是必要的一次旅行。当他去过了远方,他就不会再因为远方而痛苦与渴望。在威尼斯,心底那些对于生活受限的不满、喘息、挣扎的情绪冻成的坚冰已经裂了缝,被威尼斯的海风吹化了,被那里自由的阳光溶解了。是的,他又回去了。但是他已经是不一样的他了。他去过别处,了解了别处,他回到了此处,也懂得了珍惜此处。

    Life is not elsewhere. Life is here.


     7 ) 周一清晨

    为何一想起雨后的黄昏,就会想起16年前那只野鸽。

    那种清爽的滋味,是否一直以某种形式萦绕在你的身心。只是你无法做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只是那缠绵的清音还不时高挂在头顶。就如意大利影片《旅伴》(又译《雨后的车站》),一直让你忘不了那老人苦心孤诣的蹒跚步履,却执着的追忆已逝的过往。虽然“老人痴呆症”已侵蚀着老人零乱的大脑,但老人的心灵依然纯真。被老人女儿派往跟踪的酒巴侍女,起初无法理解老人冒然出家外游的行为。在一次次跟随中、在一次失散中、在一次次失落之际,渐渐她能理解老人那么一点。而奇妙的是,每每失散,却每每又能在雨后的月台小站不期而遇,她惊呼生命的不可思议。

    在疲于奔命之中,仿佛老人的微笑与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又帮她重拾起儿时的记忆,那是些微快乐却苦涩的时光,以至于让她在看到一位瓷厂女工的幸福笑脸后,她痛苦的从大桥上纵身跳下,湍激的河流要带她去另一个远方,幸而那位女孩子勇敢地救了她。充满阳光的女孩子只对她说:“等我结婚时,你一定要来,你一定要从罗马来看我,好吗。”她点点头。当她从迷惑中清醒过来,奔向小站时,她又发现慈善的老头仍在月台,屋顶依然挂满清澈的雨滴。生活依然如此值得期待,虽然不免揪心与沉痛。

    另一部曾获得2002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法国电影《周一清晨》,格鲁吉亚名导奥塔·埃索里亚尼执导,亦如雨后的野鸽,时不时在你心里“扑扑”翻腾。那耐人咀嚼又无法言及的心劳日拙,那种被琐碎生活吞噬人性本真滋味的呆板,一陈不变的只有工厂与家的往返。而小镇上人怡然自得或自得其乐,这些却与他这个业余画家的内心相距甚远,他面对一切都是死寂的,无法表述内心的切实感受,剩下的只有对家庭的责任。

    死水一潭的生活,终让他对远方心驰神往,于是他远赴威尼斯,在水城他遇到了各色有意思的人,令他充满快乐和心花怒放。而他的远方小镇依然宁静安祥,妻子还是一接到他的信就会看也不看的撕碎,没有谩骂,只有默默地接受。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悄悄地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温馨的家,他的妻子依然没有质问没有怨言,依然开灯、关灯,安享属于他们的生活。好像一切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电影拍得如此安然如此静谧,着实令人感叹。

    自寻烦恼与徒生烦恼,都是一种心灵必经的过程或情绪的表象必然。检视一下:当生活进入现实一定的程式,我们是否就会沉溺于内心的挣扎而无能为力。虽然说不清这种挣扎究竟来自于何种力量或何种缘故,却只想挣脱束缚。日薄西山之后,总会又是一个周一清晨。循环往复之后,也就不必为“周一清晨”而设定程式的绝对化。

    当周一清晨即临,你慵懒地躺在床上,雷声依然在远方炸响,听听希腊女声娜娜的“破晓黎明”吧,你一定会被这种清音而触动。深深触及的,那一定是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你会静静起来,把里里外外的凌乱一同收拾。你会注视着窗外,有可能就让南风吹得更大些,或者就看着挂满水滴的一片叶子,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水滴怎样完成她的一生,怎样滑向不可预知的大地。

    2007、6、10

     8 ) 被物象淹没的中年世界

    文_调反唱唱

    [星期一早晨]的故事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小镇中年男人的出走和回归。但故事并不是最主要的,奥塔·埃索里亚尼是为了借此展现世界的本来面貌,就像罗伯·格里耶所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闹钟响起,妻子穿好衣服喝了一口水,男人出门穿鞋,给围栏里的小鸡喂食。清晨雾蒙蒙的,远处有鸡鸣声。男人把雨鞋脱掉,换上工地靴,开着车离开。蓝色的小车驶离自家小院,在另一条岔路上开过来一辆挖掘机。男人到了火车站,坐上火车离去。山间小火车只有半节,它开走了,铁道清洁员工还在铁道上工作。清洁工扫完垃圾离开画面,留下青山和晨雾。这是电影的开头,镜头像是随意地望着主人公的邻居,这双眼睛不时好奇地看看挖掘机,不时留恋地望着远去的火车,并没有紧跟着那个男人的脚步走进他的生活,相反它漫不经心,东张西望,即使跟丢了人也毫不在意。

    这双眼睛被一种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视角困住,无法获取世界的全部,即使只是一个法国小镇,人数不多生活简单的微小世界,依旧藏有很多单个人绝不可能获知的秘密。比如男人工作的化学工厂,性感的秘书搭上工程师的肩膀,不小心屁股碰到开关,拉响了警报。比如教堂的神父拿着望远镜,偷窥楼对面窗帘里的年轻少妇。比如邮差拆开人们的信件,心平气和地阅读完毕又机械地装回去。电影不回避生活中的戏剧性,但回避从头到尾的戏剧性,它只负责展现它们的片断,这些生活的切片恰恰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全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力图呈现现实社会,却是对现实的归纳总结,是被编排过的世界,并非现实本身。

    这部电影对人的描绘简单粗陋,人们的动作机械重复,对话毫无营养,思想活动单调,显示不出性格特征。牧师、小学生、中学生、村妇、工人、小偷、吉普赛人,他们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甚至连姓名也无法获知。在官方DVD附带的字幕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话语并没有显示。这些被忽略的语言充当的只是环境音的作用,没有指向,没有含义,是现实的陪衬。即便是在字幕中显示的对话,也有很大部分没有意义。两个恋爱的中学生在讨论历史与数学,这段对话像是为了描绘人物的下意识,不但平淡无奇,也没有逻辑的贯穿。镜头远远地看着他们,没有逼近人的脸,像是一个恰巧经过的人,既不想偷听,也不想无视,只是客观上遇见了而已。

    相形之下,影片对于景物的描绘却是周详、细腻、琐碎的,甚至是同义反复的。工作日的第二天,随着男人出门上班,大量的空镜头,从树木、泥土、花园转场到鳄鱼,这些环境物象和非主要人物的功能一样,不承载任何暗示或者象征,只是存在着。这种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看起来和清水宏对景物的描绘类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清水宏是在戏剧矛盾后插入空镜头,利用美景暂时搁置情绪的发展,让云淡风轻的风景过渡不快和不幸。但是在当下这部电影中,过分的环境表现是为了淹没人物的存在。离开小镇,男人去了威尼斯,镜头反复提及威尼斯的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近距离逼近水,它的光泽、颜色、动态表现得非常细致。整个世界像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在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视角里,旅游城市威尼斯没有人头攒动,它是那么宁静、无聊、非理性地存在着。这就是奥塔·埃索里亚尼想要表达的“人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小镇物质景观堆砌的逻辑在于刻画出现实生活的无趣,这种无趣的反复刻画,道出了生活在围城里的状态,让观众和男主人公一样想要出逃。可到了威尼斯,对物质的描写更加细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上,甚至关注起老妇人布满皱纹的手,或者是人走后留下饭渍的餐桌,事无巨细。即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生活依旧无趣地存在着,这与男主角出逃后的情绪对应,是一种无法突破围城的无奈。

    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但[星期一早晨]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左岸派有本质的区别。左岸派电影大多沉浸在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世纪的痛苦”之中,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刻着时代的印痕。可[星期一早晨]完全不是如此,它不代表任何意识形态、任何冠之以名的人类大命题。它摆脱了时代,摆脱了具体,仅仅给出生活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给出了男主人回家的理由。在那个没有姓名的小镇里,虽然无甚惊奇,却无时不刻地存在着爱。恋爱的中学生单纯可爱,男生每日送女生回家,在篱笆外等待着女生把自行车停放完毕,回到篱笆前和他挥手。待男生骑车走远,女生在二楼开窗望着他离去,整段一语不发。又或者,以同样云淡风轻的方式去讲一对黑人男孩与白人女孩的相爱结婚。只有三个简单的场景:黑人农民给白人女友写信求婚;女友跑到公用电话亭给他打电话;婚礼结束后两人坐上草垛与家人挥手道别。

    最后,生活看起来没有任何改变,男人脱下家居鞋,开着蓝色的小车离去。挖掘机一秒不差地再次出现,工人在化工厂门口签到,小镇上空烟雾缭绕。唯一不同的是,今天早上男人得到了来自妻子的吻。

    更多原创影评请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短评

    苦逼的生活

    4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推荐

    安静而有小梦想的生活真好。

    9分钟前
    • 枫露茶
    • 力荐

    真正的诗意电影。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上车脱鞋进厂熄烟。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挑红线的姑姑们,倒射的父亲。拆信的邮递老头。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寒酸的侯爵破地毯,画像是路边的速成。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妻子撕掉明信片。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结尾,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

    13分钟前
    • 阿的雷
    • 力荐

    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一定是夸奖。流畅又稳定的场面,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但又似乎都没有,轻喜剧的处理,平静优美

    16分钟前
    • 彩虹养殖小能手
    • 推荐

    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因此对于「景观」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

    2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男人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埋头枯燥日常不懂男人浪漫的女人。。结尾丈夫接受妻子突然的温情差点把我搞吐了。。当然导演未必对女人全面否定,但同情的重点是逃离日常的男人,而困于日常的女人正是他们要逃离的日常的一部分,只有非日常的女人才是美的。。我理论上应该能get到逃离现实的愿望,还记得当初看all or nothing的共鸣。。但这片简直激起了我上班每天累成狗而某些同事屁都不干的ptsd,而且非常不幸这些同事都是男的,大概稍微能干一点的男的都不会留在这个破地方。。回想了一下,文艺作品里女性的“浪漫”好像多是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感情上的依附,哪怕出于教化意义这些浅薄的浪漫也终将幻灭,长得漂亮的叫悲剧不漂亮的叫作死。。男性的浪漫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搞成了性别对立,工作令人丧失理智。。

    24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补完。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费比西。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用非职业演员(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却是十分动人。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这次终于补上了,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

    2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6/10。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中规中矩无亮点,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从LMDB上才6.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

    2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跳出电影插一句,同理,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

    30分钟前
    • dingmumu
    • 力荐

    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最终呐喊归于平静,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白描简洁素净优美,不乏幽默,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各色居民群像生动。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平淡又有趣,要坚持到后半程,很多亮点,脱鞋开车,搬石头,再遇小偷,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逗坏我了。。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

    3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Zl0CLJCx4/

    4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推荐

    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星期一早晨》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那么,back to it!

    4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每个早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工作日,非工作日,旅行,等等情况法国与意大利不同的是文化一样的是琐碎日常,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有争吵,情爱,偷窥,欢乐我心底有这画画的梦想,不想一直在化工厂里消耗生命五一我本来也没什么欲望旅行,但总感觉要出趟门没准就会和谁建立起联系片子其实不闷,画面还没内容还是很多的。

    46分钟前
    • 遥远的途
    • 力荐

    赞,比《我不想回家》还要有趣。

    47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

    51分钟前
    • 碎花车厘子
    • 推荐

    延续《别矣吾家》,少些新鲜。

    55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58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孩子们在仓库搞发明,发明降落伞和“盔甲”,少男少女恋爱写诗,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第二天旷工躺在山坡的草坪上抽烟,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然后就是男主文森特离家出走了!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也会有五六个女儿。理解了《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我永远不要变成只会抱怨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我也要为自己活!

    60分钟前
    • 普通女孩秋不野
    • 力荐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故事并不重要,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我给十星。

    1小时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