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工厂女孩

    工厂女孩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西耶娜·米勒,盖·皮尔斯,海登·克里斯滕森,吉米·法伦,塔拉·萨莫斯,米娜·苏瓦丽 

    导演:乔治·海肯卢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工厂女孩 剧照 NO.1工厂女孩 剧照 NO.2工厂女孩 剧照 NO.3工厂女孩 剧照 NO.4工厂女孩 剧照 NO.5工厂女孩 剧照 NO.6工厂女孩 剧照 NO.16工厂女孩 剧照 NO.17工厂女孩 剧照 NO.18工厂女孩 剧照 NO.19工厂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伊迪·塞奇威克(西耶娜·米勒 Sienna Miller饰)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她曾是剑桥艺术学校的高才生,而后来到纽约发展。在一个画展上她遇到了她的偶像——前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盖·皮尔斯 Guy Pearce饰),而安迪亦被她的美丽与独特气质所折服。  安迪邀请伊迪到他的工作室拍电影,她欣然接受,随后他们的作品风靡美国。  由于不断地享乐与放纵,伊迪的经济出现了问题,她将要破产。而她的父亲对于她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甚至不会给她留下任何遗产。  也就在这时,伊迪遇到了民谣大师鲍勃·迪伦(海登·克里斯滕森 Hayden Christensen饰),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安迪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决定不再与伊迪合作。  伊迪该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工作室女孩》:瞬息荼蘼

    (芷宁写于2007年7月30日)
        或许是知道自己人生苦短——手相师告诉她,她的生命线是断开的,活不过30岁;或许是有过不堪回首的成长期——性骚扰、厌食症、抑郁、治疗;再或许是重要选择判断的失误;伊迪·塞奇威克肆意挥霍着她的生命,就如同她肆意挥霍着金钱,于是,她那短短28年的旅程便如昙花一现般耀眼瞬息,又如火红罂粟般开得绚烂而荼蘼。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她的装容是年轻女孩争相模仿的对象的话,那么她对风尚的影响延续至今,如今的时尚T台上,隔三岔五地就来个向经典流行元素致意的回潮,如烟熏妆、长吊坠大耳环、长下摆衬衫、露背臀连身裙、挂满首饰的紧身衣、裸身穿皮草等等。作为《时尚》杂志曾经的平面模特,被誉为60年代青年运动风潮的代表人物,以及“波普之父”安迪·霍沃一手打造的“堕落缪斯”,伊迪·塞奇威克短短的半醉人生里充满了的故事和传奇。
        1943年伊迪出生于加州的一个即超级富有又历史辉煌的家庭,家中拥有农场和油田,然而上帝给了他们财富,却让他们不幸,塞奇威克家族有精神病史。伊迪自8岁起就不断遭到父亲的性骚扰,两个兄长都因精神疾病的困扰而早早自杀或车祸身亡。伊迪的青春期如同恶梦,她曾目睹父亲和邻居有染,便告知了母亲,然而父亲却说她有幻觉,把她送进了康复中心,在那里她经历了此生的第一次以及堕胎之痛。后来,伊迪前往英国追寻艺术梦想,21岁时,她离开剑桥艺术学院去了纽约,不久便认识了安迪·霍沃。
        影片从1964年伊迪(西耶娜·米勒饰演)离开剑桥开始,着墨于1965年遇到安迪·霍沃(盖·皮尔斯饰演),开始参加独立电影的拍摄并成为明星,以及她和鲍勃·迪伦之间的爱情。在片中,鲍勃·迪伦被叫做丹尼·奎恩,由海登·克里斯腾森饰演,他一张口模仿迪伦说话的腔调,就差点让本人笑喷。作为伊迪·塞奇威克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爱过的男人,如今老迈的鲍勃·迪伦对往事重提十分反感,甚至愤怒,并为此打起了名誉官司。
        片中,伊迪认为丹尼·奎恩的歌充满了智慧和思考,而丹尼·奎恩对伊迪说,全世界的人都追逐模仿你,叫你的名字“伊迪·塞奇威克”,(他指着她的心说),但是你这里是空的,你和安迪·霍沃制作的那些可笑的罐头没什么区别。从此,伊迪的心便迷失了,落入此生唯一的爱中。
        敏锐的丹尼在得知安迪·霍沃从来不付给伊迪片酬后,便指出安迪·霍沃只是在利用她,迟早会丢弃她,要求伊迪跟他走,但是,伊迪认为她和安迪是朋友,她选择了留下。事实证明丹尼是对的,而这次错误的选择让伊迪后悔终生。
        声称“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名人”的安迪·霍沃一手打造并捧红了伊迪·塞奇威克,也最终令她身陷绝境。初见伊迪,安迪便邀她出演他的电影,加盟他的“Factory”工作室,他看出这个出身富贵的年轻女孩有故事,也有潜力。当伊迪与丹尼陷入爱恋时,安迪这个永远面孔惨白,戴着银色假发和不变眼镜的双性恋男人极力反对,表现出吃醋的一面。伊迪在所谓艺术名流聚会的场合沾染上了毒品,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之后,安迪找到了一个酷似伊迪的女孩来替代她,且开始力捧从东柏林来的乐队女孩……
        伊迪被彻底地遗弃了,没有钱(嫌她是瘾君子的父亲断了经济支援),又找不到新工作(很多人不屑于采用安迪·霍沃的道具),公寓失火,伊迪的手脚被烧伤,而此时丹尼已婚了,身为有妇之夫的他只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身无分文的伊迪去找安迪·霍沃理论,安迪表示他已给过她50美金。而当年每次的外出挥霍,伊迪都抢着记在自己的帐上,仿佛这样做她就能拥有永远的友谊和成功似的。吸毒、酗酒、潦倒、邋遢、伤残的伊迪为了生存和不认识的男人上床,任由他们对她的身体肆意拍摄,磕了药的她只能迷迷糊糊地看着那些人拿走她的银器和貂皮大衣……
        当老友Syd拿出她当年笑容灿烂健康美好的照片,问她是否记得这个女人时,伊迪流着泪说:“我不记得她。”她跑出计程车,在街头狂奔。那个当年在剑桥对绘画艺术有着美好向往的女孩早已逝去了。虽然曾经丹尼认为她有才华,鼓励她重拾画笔。
        伊迪渴望新生,她在戒毒中心接受采访时,平静地说她有信心和毒品打一场持久战,她相信她能。但是,她最终于1971年秋因吸毒过量而死,电影中说她最终因药物过量死去。
        片尾,很多艺术家纷纷对伊迪发表了看法,有人认为她是所有女人悲惨命运的集合。有人认为她的确是被利用了。更有人说——她是个容易信任别人的人,只要你对她说爱她,她就会加倍热情地说爱你。在伊迪死后的第二天,有媒体采访安迪·霍沃,他对她的状况和死讯回答的前后矛盾,又解释说——对于伊迪·塞奇威克,我不太了解她。然而当年,安迪·霍沃对伊迪的夸赞(事实上,安迪对每个漂亮的人都这么夸)则让这个白羊座女子信以为真,以为他就是赏识她才华的真正朋友。正是这个朋友,伙同她的另一个朋友Chuck在电影拍摄时,用强迫问答的方式揭开她小时候的伤疤,让她痛苦,并且在她陷入危难的时候,冷言冷语,袖手旁观。
        整体感觉该片多多少少带有主创们的个人情绪,对于一个不幸来到这个世上,又在花好之年离世的人,对于一个吸毒致死的昔日波普明星,对于一段著名的名人恋情,在外人看来,或许都是雾里看花吧。
        顺便提一下,自从和未婚夫著名的英伦小生裘德·洛的公开分手后,西耶娜·米勒似乎会演戏了,较之詹妮弗·安妮斯顿以及妮可尔·基德曼的经验,米勒貌似颇有星途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1286511_d.html

     2 ) 《Factory girl》:我活不过三十岁

    你相信命运吗?

    这部片是08年夏天开始的时候看的,并不出名,网络上关于它的评论也寥寥无几,甚至很少有人说它好。“一代前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谣大师鲍勃•迪伦之间的三角恋情”,各个频道转载的故事梗概大致若此吧。由于对波普艺术一窍不通,鲍勃•迪伦也只是略有耳闻,因而无法像某些影评人那样“专业”地从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上进行分析——我面对的只是一个叫做伊迪的美丽女人的生命往事。
    影片开场,妆容憔悴的女主角在熙攘的街头逆行奔跑,夜晚,镜头跟着她穿过一辆辆因交通拥堵而停滞的车辆。旁白响起:“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聚会,那儿有个看手相的,当她看着我的手的时候,她只是……呆住了。然后我跟她说,我知道,我的生命线是破碎的。我活不过三十岁。”就是这个开场,这段话,一下子吸引了我。
    伊迪来自美国传统的富裕家庭,家里拥有自己的农场和油田。然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并没有享受到一个富家女应有的快乐,与之相反,她的家族有精神病史,两个哥哥的意外死亡(自杀和车祸)以及父亲的性骚扰都令她一心只想脱离开这个家庭。她说:“我真的很怕看那些全家福,因为照片上的每个人都那么幸福,有谁知道他们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
    在一个小型艺术沙龙上,安迪看到了初到纽约的伊迪。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那天她穿着长款的白色镂花针织衫,扎一条墨绿色发带,在人群中如此显眼,仿佛堕入凡间的精灵。安迪就这样立在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忍不住对身边人轻声赞叹:“真美,噢,她真美,我要让她拍电影。”不久伊迪跟着安迪来到他的“工厂”——很大的一间艺术工作室,有人拍照,有人聊天,有人在吸毒,有人在健身。这是伊迪从未见过的一群人,他们颓废、放纵、无所事事又玩世不恭。安迪是这里的主人,他领导着整个工作室创作标新立异的作品,有时拍摄成本低廉的地下电影。这种电影甚至无需任何演技,作为主角的伊迪只要对着镜头摆出随意姿势,然后,与摄像机后的安迪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我们看到屏幕上的黑白影像:年轻的伊迪,轮廓分明的脸庞美得无可挑剔,神情却永远那么慵懒。她戴着超大的金属耳环,一边说话一边皱眉或者耸肩,漫不经心又特别真诚,其间不时点燃一支女士烟。整部片子里,伊迪一直在频繁地吸烟,无论开心或是悲伤,而导演似乎想以此暗示伊迪内心不为人知的痛楚……
    只用了极短的时间,伊迪迅速成为工厂熠熠生辉的明星,她跟随安迪出席各式各样的宴会沙龙,接受媒体们的追捧和赞美。此时此刻,聚光灯下的伊迪已经与那个在剑桥画室里安静作画的乖顺女孩截然不同,她穿着风格夸张的皮草,裸露出修长小腿,剪短了头发,描黑眼线,配戴繁复厚重的首饰,一切一切,如同窜入夜空的烟花般璀璨。这光太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令人不安的真相,其中包括安迪的同性恋倾向、伊迪逐渐透支的银行帐户以及那些挥之不去的童年疮疤……歌舞升平的生活结束在鲍勃•迪伦出现的刹那,已然成名的英俊男人盯住伊迪的眼睛说,“你快乐吗?这骗不了人”——对,就是在那一瞬间,伊迪忽闪明亮的双眼突然蒙上阴霾。我不知道为什么伊迪最终没有追随鲍勃而去,尽管他们在一起时的夕阳是那么美。也许在伊迪心中,把安迪•沃霍当作了遗失的“父”,他领着她,她便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只是现实太残酷,安迪率先抛弃了伊迪,工厂很快找到的新的super star。无所依傍的伊迪错愕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只能转身离开。而此时,她已经染上毒瘾。
    曾经有人这样评论伊迪•塞奇威克:“她是我见过的集所有悲剧于一生的女人。”影片最后,严寒的纽约街头,形容萧瑟的伊迪只穿一件短袖单衣,她的脚下丢满了烟头。银行帐户里已经没有一分钱,父亲拒绝再给她汇款。她在等家族的律师,靠说出内心耻辱换得怜悯和金钱。之前租下的房子因为拖欠租金已经无法再待,搬到阴暗简陋的公寓,变卖首饰和衣物度日。她还要吸毒,浑身赤裸地趴在床上,臀部满是扎针后的淤青……这样潦倒的女子,已经与美丽无关。可我们这样清楚地记得,在与安迪相遇的沙龙上,正是她的光芒让整个世界黯然失色。
    伊迪最终死于吸毒过量,而当年她所引领的时尚风潮却影响至今。
    那一年,她二十八岁。

    喜欢西耶娜•米勒的表演,自然而不造作。两位男主角也很棒。这部片自己看了三遍,推荐给多个朋友。总以为,人世间一些哀伤是不能为外人道的,而冥冥中自有注定。伊迪身上与美貌一同被记住的,还有她的纯真善良。而恰恰是这种真挚,使得她所遭遇的不幸更加令人酸楚。

     3 ) 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座谈会纪要

    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潘嘉来、陈杏生、杨越辉、蔡玲、何吉、朱锡林、黄方悦、王淑金、宋先歙、张小平、赵如莺、田瑛、何如明、朱剑云、牛玉竹(观影者:高月建、朱英、何天华、张征辉、黄钢、朱松法、李兵东、王海燕、章毓苏、章毓光、范大茵、翁锡良、王月芳、任在京、王肆、栾秋瑶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通过伊迪生前在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
    范达明:《工厂女孩》写了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一个走入演艺圈的美国女孩从走红到染上毒瘾,最后在不到30岁就结束了自己一生的悲惨故事。影片是通过女主人公伊迪生前(1970年)在圣巴巴拉•考特基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的,采用的是回忆往事的倒叙手法。其中涉及了美国后来红极一时的波普(POP)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著名乡村民谣吉他手鲍勃的从艺情况。片中写到安迪•沃霍尔看中了伊迪而给她拍摄电影,而这些电影并非美国主流的好莱坞电影——所谓“院线”电影或票房电影,而属于独立制片的地下电影,没有大的规模与大的投资,常常是纪录或纪实性的短片(譬如拍摄《马》的电影),其中多数还正是我们现在说的“三级片”(譬如伊迪为角色的电影)。伊迪进入这样的艺术圈或娱乐圈,确实命运堪忧。而从安迪•沃霍尔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都知道,他当时主要是通过他复制、复印性的印刷品式样的“波普”艺术,即所谓“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譬如那件四方连续的有玛丽莲•梦露像的作品等——让他在美国新潮艺坛风靡一时并一领风骚,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安迪也是通过捧红他的“工厂女孩”伊迪而让他自己加速名扬四方的。

    影片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
    金爱武:这部影片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她很善良,却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尽管她有才华,却再也无可施展发挥了,只能是昙花一现。在现实社会中,像她这样的人也蛮多,他(她)们堕落、吸毒,我行我素,最终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她的结局当然是多方面造成的,我们见到有艺术界的无情,也有社会恶势力对她的欺负,特别在她身不由己时,但主要还是她没有把握好自己。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这方面的教益。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
    潘嘉来:影片描写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经济发达下的文艺状态。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我们现在也有吸毒、嫖娼等丑恶现象,一些文艺作品显得浮夸,没有价值,不能触动人的心灵。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要纠正这样的现状。日前看《小时代》的续集,我就不想看下去,因为有太虚假的东西在里面,所反映的现实、所表达的人的生活态度,都不是良性或正能量的东西。但是现在的80后、90后喜欢,这些作品有很多所谓“粉丝”,所以票房很可观,但这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它犹如毒品,发展下去就是像今天影片主人公那样的结局。这部影片的拍摄,说明了西方对那一年代与那种混乱状态的立场与态度,他们敢于通过电影作品把它们都展现出来,应该说是有反思与批判的力度的。

    人性的脆弱,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
    陈杏生:女主人公伊迪学了美术却不去画画,而去拍摄电影。从性格上说,她又太自负、太虚荣。通过她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以及一个吉他歌手的交往,表现出她的人性的脆弱,最后她当然是悲剧结局。人性的脆弱等人的弱点,这些问题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人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从事戏剧与电影的演艺界,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偏,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接受的就是显示社会正能量的东西。

    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
    蔡玲:开始看影片,以为是写安迪的,说到他用美国的方式来对付美国;看到后来,才明白主角是伊迪。影片写了安迪在他自己成名之前,是如何利用伊迪的美丽与性格的单纯来拍摄他的电影的;他觉得伊迪合乎他艺术方式的口味。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中国现在也是嫖娼、吸毒多,但是艺术界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比率并不高。只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影响就大,尤其现在传媒发达,传播力大,似乎到处是他们在犯案。其实以前中国就有这种情况。而要做这样的事情,普通人根本也没有能力、更没有经济条件去做它,譬如去碰毒品等。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
    何吉:影片反映了美国50年前一圈艺术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你搞负能量的东西,大家觉得不好,你就没有市场,你再搞,中央也会来批评。

    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
    杨越辉:我从影片看下来,伊迪先后有5个男人影响到了她。一个是她父亲,他有地位,却如同禽兽一般在她8岁时就占有了她。她的父母应该都是能人,她当然也继承父母的才情。但她没有父爱,没有正常家庭的温暖;第二个是暗恋他的剑桥艺术学校的男同学,第三个是与他一同来到东部纽约的查克;第四个是艺术家安迪,给她拍摄电影,让她成了名的人。第五个是吉他乐手鲍勃。他与鲍勃一见钟情,影响到她和安迪的关系。影片表现她的艺术经历也就三年时间。她对于艺术与人生分不清楚,就凭自己的激情,随性处置。她的吸毒是在安迪“工厂”受女性朋友的影响染上的,后来戒不掉了。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生活提供了多种方式,选择则是由自己来决定。伊迪成年后的堕落主要是她自己造成的,是她没能把握生活基本目标的结果。

    作为传记片它有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也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
    范达明:从影片中安迪一边给她拍摄电影一边问她的“第一次”情况中我们知道,她在家庭内不仅是父亲法西占有过她,他的两个哥哥明蒂与鲍比(均有精神病史而进了精神疗养院,明蒂后来死去了)也都与她有过关系。有介绍说,她父亲本来也要把她送精神疗养院的,她却机敏地逃离家庭来到东部纽约发展了。所以影片中开始就有她那样的陈述,说对于家里的“全家福”照片,她甚至连瞥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知道照片中的他们笑容背后还藏着些什么。《生活》杂志摄影师来她家里采访,要拍摄一张体现“完美美国家庭”的照片,显示他们中产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伊迪坦承,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这里既介绍或暗示了她那体面家庭背后的阴暗与肮脏的一面,也无形中抨击了美国媒体报道存在的片面与营造虚假繁荣的一面,这对自有其虚伪与虚假性一面的所谓“美国文明”,也算有一种反讽吧。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作为传记片有它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与家庭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包括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艺术圈,当然也包括对于女主人公;但很显然,编导对于这个不幸的女孩还是寄予了很大的惋惜与同情之心的。关于影片的导演乔治•海肯卢珀,我们确实很陌生,后来网上一查资料,原来他拍完本片不久,就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了。他生于1963年,死于2010年,只活了47岁。

    2014年10月28-29日整理,10月31日补充

     4 ) 若你也愿意用漫长而重复的生命去换取一场奢华的梦

    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不要脸。
    如果把每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挖掘出来再扩大看,都是一个独特的样本、就是一股潮流、甚至成为一个明星。
    执着于自身理想或者幸运的人可以自己找到那个点,去成功、去毁灭。
    但还有更多的美丽是借助别人来发掘。
    edie是幸运的,她拥有异于大众女子的美貌与灵性,于是一出场便赢得了潮流制造大师的倾心。
    后来她们都红了。
    后来她被抛弃了。
    后来剧情急转直下。
    到底是她太过慷慨?不懂算计?还是混错了圈子?

    影片末尾时候有一个镜头是edie刚离开艺术学校时候sid为她拍的照片。
    那时的edie完全是一副踏实未开化的样子,她就是那种一心想要变坏的好女孩,身上有着生涩的努力,眼神里有令人担心的火苗。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见到andy而细心准备的妆容,这场悲剧到底是无意识的蝴蝶效应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飞蛾扑火?
    命运被把握在别人手里,而且是一个也不是很能把握自己方向的、不够男人的男人的手里,那么,从她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陷入迷失自我的深渊。

    如果她从一开始只是安心地画画,或者后来随某个摇滚歌手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那些流行的、虚伪的、吞噬时间生命乃至美丽的毒又会怎样。
    但是她没能及时清醒,于是她成为了一个每个年轻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标志。
    像红白相间批量生产的可口可乐易拉罐、梦露或者其他人五颜六色大幅版画海报、一代又一代供人娱乐、崇拜、窥探的神奇偶像。

    但是如果不去疯狂的挥霍,我也想不出edie那样明耀的美丽又该如何消耗才能老得其所。
    美丽的好像天生就该毁灭,在最美的时候作为一道无法挽回的伤被封藏起来,再加以时间的酝酿就拥有了传奇的沉香。

    话说,看了太多美丽人儿香消玉殒的故事,让我一度以为奥黛丽赫本也理所应当是死于非命的。。。

    电影毕竟就是电影,比如真实的edie与某个摇滚歌手的爱情并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纯真无暇。真实的她经历的或许更多,再想了很久才终于觉得已经没有可能再挽回什么了。
    不喜欢女主角脸上自带的悲苦的表情,很多人觉得她缺乏edie的灵和洒脱,但这也已经不重要了。
    电影里讲述的除了女人的故事,还有令人兴奋的美国梦,当然还有美国梦的阴暗面。
    反正,但当字幕映出,电影落幕的时候,我听见我的心对我说:梦醒了。

     5 ) Enjoy Your Applesauce by Yourself

    好几天没干点正经事了,大概因为写了一堆杀时间杀脑细胞的稿子,太辛苦。前天晚上把Fatory Girl塞进电脑,还没看到3分钟就关掉。其实是有点叫我失望,一开头。女演员和Edie差太远了。
    整个过程里我一直在想,能演Edie的,大概只有Amor Perjudica Seriamente la Salud, El里的Ana Belén,但也只谈得上和Edie有些神似——正好,也是六十年代,也是富家女。对Beatles迷得要死。黑色长发从正中分开,黑刷刷的长睫毛,浓眉。恩,还有Bob Dylan的早期女友,后来特别能“作”的那个Joan Baez。
    Bob Dylan真可怜——这里再次引用戴锦华女士极为八卦的名言(她本性八卦,否则当不了大众文化专家)“对于名人来说,比有一个作家遗孀更可怕的,就是有两个。”这话虽然是说给著名的死名人王小波的,而且还十分八卦地暴了王名人的隐秘八卦,而且还多少流露出对该死名人的未免有情(虽然未能成为第三个遗孀),但仍然是鞭辟入里啊。对于Bob Dylan来说,早在这部似乎影射他对其死亡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Edie传记片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利用他的若干绯闻女友来作文章的例子。比如Joan Baez的名歌,Diamonds and Rust。
    Bob Dylan不虚此生啊,即使还没到他死!虽然Edie绝对不是因他而死,但人们出于八卦的本性,在无法拿上世纪最出名的男同性恋之一的Andy Warhol作文章时,就瞄上了他。没办法啊,女明星都像Janis Joplin说的那样,虽然表演结束仍是回家、仍是一个人睡,可她主要的生命是在台上度过的。在那里她和几万人做爱。几十年来,Factory的Super Star,悲剧性的美人Edie红了又红,红了又红,成为时尚界不老的旗帜;这就摆明了,即便死了,她仍然要和大众做爱。而且,正如坊间名言,“重要的不是和谁睡,而是和谁睡过的人睡”,那么这部Factory Girl正是在告诉那些热中于和Edie做爱、至少是精神做爱的大众们,一些关于Edie的事情,一些关于他们在和谁睡过的人睡的事情。
    没错,就这么简单。这可不是一部悲剧。这可不是对Edie悲惨一生的眷顾。就连Andy Warhol与Edie父母见面餐会上,父亲在她小臂上那不伦的一摸,也不过是要附会坊间关于她自小被父亲性侵犯的传言,就连她破产后找经纪人借钱时,提及她自8岁起就夜夜担心父亲上她的床这一说法,也被她往经纪人肥胖的身躯上那色情十足、毒瘾十足地一靠,而消解了大半。对于Edie的一生来说,与Andy找到Nico后,再也不肯多抛洒一寸目光给她相比,8岁那年的夜里,父亲摸上床的那一瞬,要可怕得多。与Billy站在铁笼电梯外冷漠的指责和虚伪的邀请相比,Mindy把自己挂上农仓房梁的景象,要可怕得多。
    “女性只有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游击队女孩的疑问再次有了答案。虽然,作为一个美国西部富裕实业家的小女儿,进入剑桥艺术学院实在不算什么;就算不富裕,进剑桥艺术学院也不算什么。何况,60年代的剑桥艺术学院并不是世界艺术的中心,那时候连Jackson Pollock都开始过时,酒后追尾死得十分难看。在那个古典派闭门自大的学院的宿舍里,Edie墙上贴着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和当时新兴起的Pop Art海报——要知道,这两个艺术流派可是水火不容啊,这位剑桥艺术学院的女才子,她在想什么,要做融合两派的女革命家?还是仅仅是一个爱赶时髦、不务正业的文艺女青年(而不是女艺术家苗子,注意)?
    哦,没关系,我没说女人一定要当艺术家,也没说当文艺女青年有什么不对。只是在陈述一条貌似仍旧成立的真理(真理永远不会在所有范围都有效,此条真理的有效范围参见前一分句):女性只有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
    Bob Dylan是个艺术家?貌似是。而且他还言之凿凿地向Edie揭发Andy是个吸血鬼。可是,艺术家谁不是吸血鬼?就连伟大如歌德,也不过是从若干次爱情中汲取能量,简直是乐此不疲地多情善变。一旦爱情威胁到了他的创造性,他立刻会采取行动。Bob Dylan难道真爱过Edie,眼看着她要毁灭了,也没有认真拉她一把。
    怪谁哪?自己的事情自己当心,要当艺术家,而且是女艺术家,就要付代价。Andy一早就说了,Edie不是艺术家,而是超级明星。谁都知道Andy的超级明星是什么意思,Edie把这明星光环当了真,只说明她不懂艺术,她的剑桥艺术学院是白念了,没关系,她有钱。Andy当然也受不了她有钱,Andy也说过这样有钱而不在乎的人很可爱,虽然这不说明他爱。
    Edie,当然了,有钱,有貌,她会在地下艺术圈里受欢迎。艺术家也是人。人不爱财天诛地灭。难道她以为自己受欢迎了,就成了艺术家?这也太蠢了。而且她还嗑药。Andy成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但他可没嗑药。他拍了那么多狗屁不通的电影,印了那么多无聊的丝网版画,可他家里只收藏古典油画。谁说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要真诚?他只需要拿出作品;拿出真诚来当宝贝、且再无其他宝可献的,那是社会新闻记实节目里最受安享饱食终日碌碌生活的正常人欢迎的苦情戏主人公。
    完善,要完善地生活,这是第一步,过上非正常生活并不是成为伟大艺术家的第一步,而是走上悲惨人生的第一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有多残酷。
    啊,顺便说一句,这电影是用的假冒记录片的形式,真虚伪。编剧才华不够,剧情说明不了的,就叫主人公原形出来诈尸,很不好。也不是所谓的前卫电影,而是好来坞大片,虽然涉及了当代艺术,可是大家都知道,当代艺术就是Pop Art。从可口可乐到康宝浓汤。从地下丝绒到染色梦露。最好的艺术不在博物馆,而是在百货商店。Pop Art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完成了对世界的复制,而是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勃拉姆斯的遗言,“如果有下辈子,我要……不,我不会再做音乐,我要成为音乐本身。”总之,我不想说这是部好电影,但是我实在太饭Andy,不容他人借Edie之名给他抹黑,所以我要证明Edie实在是咎由自取。虽然好象也证明不了。
    最后,应该提一下Andy和Edie初相遇时,说You Are the Boss, Applesauce。Edie应邀去Andy家时(那时她刚遇到Billy,Andy终于承认爱上了她,于是请她去家宴),Andy母亲跟Edie说了同一句话。最后,在被弃边缘的Edie对Andy又说了一遍。但是,她显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再来说说Andy吧,他是个冷漠的人吗?没错。想想吧,一个人说:最好的是我,而大家是有才华的。一个人说:每个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出名(他隐瞒了下半句,也可以在5分钟内消亡,这是关于Edie的谶语,可惜她没有明白)。一个人说: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没有更好的可口可乐。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现代。这也就是Pop-Art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任何温情(不论虚伪的还是真诚的——不过,真诚存在吗?或者说,存在一个真诚的概念?)都应该和Bloomingdale的商品一样贵重、易碎,但决非无价,也决非不可复制。这就是现代的意义,也就是说,智力的发展及发现。所以,Edie死不足惜,而且,因为她的美,她的悲剧性,她的与名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死了几十年还陪着大众睡。
    没办法,她是她自己的boss。生活嘛,人家跟你说You Are the Boss,并不等于说You Are My Boss;人家叫你作Applesauce,其实意思是Enjoy Your Own Applesauce。

     6 ) 《工厂女孩》:轰轰烈烈的悲剧

    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理查德•汉戴尔顿(英)

    我不清楚有多少中国观众能够知道影片中的主角伊迪•赛奇威克,但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个女人所掀起的风潮丝毫不弱于玛丽莲•梦露,即便到了现在,这个被称作波普女神的风格还引领着现代的时尚界。
    这是一部传记片,在讲述此片的时候有许多背景似乎必须提及,包括那个年代以及年代中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给现代人造就出一个具有梦幻般的岁月,而笔者认为上个世纪二战以后的十到二十年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价值观,甚至可以毫不隐晦地说,现在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那个年代的。
    战争结束后,全世界人都陷入了信仰危机中,寻求精神寄托是人们必然的选择,东方由政府发起了某些寻求信仰的运动,具体的在这里不须赘述,而西方则完全由自由的群众自发性地寻求着自我价值。当然,寻求自我价值的第一步要审视自我的价值,以及与社会存在的意义等。尤其在艺术界,电影,绘画以及文学这些东西都只是形式,而利用这些形式展现出自我审视与追求成为那个年代西方社会年青人最热衷的事情。欧洲与美国都为此做出了直接影响到现代的成绩,而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波普艺术则更是在商业,艺术以及平民文化之间建起了某种充满了形式主义的暖昧无表达的桥梁。
    一般来说美国的波普艺术是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达达主义,而情况相似,达达主义的产生也是在战争之后,一战的伤痛令所有的事物都面临着崩溃,毁掉所有是达达主义的精神内核之一。而波普艺术在继承达达主义的基础上运用了所有可以运用的废弃物,商标等东西建构自己的艺术作品,其风格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甚至冷漠而毫无激情,但正是这种没有激情的排列后面,其毫无情感表述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却是一种商业社会中疏离感,而这种空虚无疑是透过作品而表露出来的。
    谈及上面的波普艺术主要是引出影片中的安迪•沃霍,这个被称作波普大师的人在此片中是伊迪的创作者,换句话说,伊迪的波普之路与安迪是密不可分的。而从影片的镜象来说,无论是片中那些极具粗砺感的黑白色的安迪电影还是动荡的伊迪的镜像,其创作风格也多是仿波普风格而制作出来的。
    回到影片的故事,伊迪是一个被抛弃的富家年轻故事,从前史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充满了魅力的女人有一个绝对悲惨的童年,两个哥哥的死亡以及父亲的冷漠以及暖昧都令她只想着脱离开这个家庭。于是,我们看到了伊迪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的父亲。
    作为一部影片,伊迪的父亲出场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们从伊迪的讲述中可以知道,父亲带给伊迪的绝没有一丝父爱,而是冷酷无情,甚至是暖昧的占有。伊迪是一个缺失父爱的人,一个缺失父爱的女人,这一点将贯穿着伊迪与安迪的所有故事。
    人物的悲剧在于悲剧的隐忍,伊迪也是,一个可怜的富家女,由于父亲的冷酷而不得不独自漂流在外,以绘画追寻着自己对摒弃崇高的理念。按照常人的思维,伊迪应该是一个被痛苦所纠缠的女孩,但事实上她并不是,她有着美丽的外表,有着火热的激情,而有一种友善不设防的真诚,这种前史与性格的隔裂感却将悲剧性提升到了更让人唏嘘的层面。
    安迪的发现造就了伊迪的成功,伊迪放弃了自己对绘画的追求而拍摄着安迪的波普电影,从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伊迪几乎成为安迪的缪斯女神,她的时尚感引领着当时所有激进或不激进的艺术青年们,包括她的穿着,包括她的笑容,更包括她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那种性感与真诚。一个堕落却深受观众喜爱的独立女神出现了,有人甚至将其与玛丽莲梦露相较。
    这段日子对于伊迪来说是幸福的,但她显然并没有真正的爱上安迪,她在安迪的身上找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纵容,一种与自己父亲截然相反的处事哲学。换句话说,伊迪更多的是将安迪作为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所以她显然是寻求着一种自由没有冷酷的生活。
    安迪与伊迪父亲是对立的,不仅从年岁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观念上而言的,而这种对立恰恰迎合了伊迪的心中渴望。所以安迪无疑是伊迪的第二个父亲,如果说第一个父亲用金钱禁锢着伊迪,那么第二个父亲则用艺术令伊迪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但安迪对波普艺术的追求显然更为强烈,当伊迪结识了真正的流行人物鲍勃迪伦的时候,冲突便产生了。从某种角度来说,鲍勃的流行与安迪的追求是水火不容的,安迪试图在流行与平民之间建起一座真正的桥梁,但鲍勃显然是不会这样理解的,他对波普的嘲笑也刺激了安迪。在这里不能说普波艺术与鲍勃流行的民谣摇滚之间孰优孰劣,但重要的是,艺术是无法摆脱现实因素的。
    毫无疑问,鲍勃是伊迪的第三个男人,而这个男人也是伊迪心中真正的爱情,在她看来,爱情与亲情是可以共存的,于是将鲍勃介绍给了安迪,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单纯的举动,但事情的发展却是十分恶劣的。由于鲍勃的在世,编导显然不想过份表述这段爱情与追求之间的矛盾,所以伊迪也因此而失去了爱情。这里要提到一部影片《蒂凡尼早餐》,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追求金钱地位等因素中迷失了自我,鲍勃很敏锐地反引了这个故事,暗示着安迪与伊迪之间不可能存在爱情,安迪只是利用了伊迪以达到自我的成功。而伊迪虽然成为了波普女神却也是失去了自我,甚至放弃了自己曾经衷爱的绘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伊迪的寻父过程同样是失败的,当自己的父亲终于放弃了对伊迪金钱上的支援,当伊迪放弃爱情而竭力追寻安迪的时候,安迪的波普女神却已经换了其它人,伊迪被父爱完全抛弃,她始终没有活出自我来。于是,她只能沉沦,只能堕落,吸毒而失去作为一个女神应有的尊严。
    影片讲述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伊迪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时最大的弱点,那就是脆弱,当那张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照片再次呈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甚至根本无法接受所有的失败,无法面对自我的誓言,她在父亲面前是一个弱者,是一个不敢完全背叛的弱者,而面对安迪,她不但为了这个新的父亲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更因为过分的依赖而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引领着风尚界的女神其实还只不过是一个未有长成的少女。一个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真实价值的少女。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伊迪似乎心如止水,她不后悔发生的一切,也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画展,但这一切似乎都已经晚了,她死于毒品,一个脆弱的人是无法摆脱毒品的侵扰的,她用她的死书写了一段悲剧,也书写出她性格中最为脆弱的一面。
    前面已经说过了,影片中许多画面是极具波普艺术风格的,镜像的黑白以及粗砺感,还有那个混乱的“工厂”中堆放的所有商品等,这不仅仅是布景的效果,当时真实情景的现再,更是影片主题的体显。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中同样是波普的女孩,她的时尚与她悲惨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她的乐观与她的脆弱集中在一起,她的爱情与她的亲情暧昧在一起,所有崇高被拒绝,所有低俗被放纵,没有任何的感情动力,平实的,重复的,甚至机械的生活片断,可以说伊迪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波普理念,但这却是极度可悲的!这也许是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种寓言!

    2007-9-5于通州
    韩兮

     7 ) Edie Sedgwick 她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 苍白的脸苍白的嘴唇

     

    看完了,Factroy Girl,然后看看地上一根根的中南海,然后一遍遍的倒回去,我不忍心看她一点点摧毁自己的画面,我不忍心看她的美支离破碎,我不忍心看她站在“工厂”门口,看着离开自己的Bob Dylan颤抖的跟她说,好好照顾你自己,我不忍心看到Andy Warhol因为嫉妒而放弃她的时候她那痛苦的眼神,我不忍心看到她之前的笑容,看到她之前的成功,因为我知道,很快,这些都没了。


    尽管电影的最后,定格的是一个笑容。


    Edie在镜头前微笑,她和Warhol所创造的奇迹,是在渲染着,渲染着她的微笑,渲染着她那所谓的成功。她放弃了她的画,放弃了她本应该拥有的生活,为什么,只是因为她对Andy Warhol的爱,爱,爱。只是她从这个有着压迫症和神经衰弱以及渴望成名的男人身上看不到他对自己的回应,如果有回应的话,那么她也太容易轻信了。她也许知道亦或者不知道,在这个世界里,在Warhol的“工厂”里,她所扮演的角色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Warhol对每个人的赞美之词没有区别,她是被人利用了,只是这个利用她的人是她深爱的,也是爱她的,只是他对她的爱,矛盾而压抑的存在着。


    她陪Warhol出席各种场合,她让整个纽约整个美国整个欧洲都为自己惊艳,但是这个女人的光辉都会被全世界的人们认为是她身旁的男人给予她的,就连她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也被人们称为Andy Warhol曾经的宠儿……而这个男人和他的工作室给Edie的除了名气之外,还有毒品,她吸毒了。被刺激的神经带着幻觉狂欢着,直到直到直到她碰到了另一个男人,一个嘲笑讽刺资产阶级和Warhol的男人,Bob Dylan,他质疑Edie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绘画,他告诫Edie她那华丽的外表下面,她的那颗心其实和Warhol画的空易拉罐一样,空荡荡的,然后他吻了她的脸颊。


    只是,不远处的Warhol,静静的看着他们。


    整个纽约只有两个天才,偏偏,都爱上了她,偏偏都被她爱上了,Andy Warhol、Bob Dylan。


    思想激进外表英俊放肆不羁的Bob Dylan对于Warhol来说,简直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虽然他是波普文化的创造者,可是天性中的压抑和自卑,让他根本无法也不敢正视这个对手的存在。而他所能做的,是任何一个失败者都能够想到的,是合乎情理但却又是虚伪残忍的,他要毁掉自己一手树立起来的偶像。


    他依旧对Edie赞不绝口,但是他却已经开始暗暗寻找Edie的替代者,无论是最初的一个声音样貌都和Edie及其相似的女人,还是后来那个大理石般的Nico,对于Warhol来说,都只是Edie的替代品,他要做的只是让这个被媒体称为超级巨星的女人,慢慢的从媒体的眼里消失……Edie感觉到了他的疏远,只是无论Edie怎么做,他已经是冷冰冰的漠然。


    这个自卑的男人,把这个原本爱自己的女人推给了Bob Dylan,但是爱却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忘掉的。尽管后来Edie回忆说,她最大的失误就是放弃了Bob Dylan,尽管她说,她这辈子最完美的一次爱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爱情,就是Bob Dylan,可是,当这两个男人在“工厂”唯一的会面之后,当她需要在两个人之间做出最后的选择的时候,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留下,留下,她所爱的男人,戴上眼镜,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发红的眼镜,然后对她说,好好保重自己。转身离开,镜头里面的Edie终于感到了绝望,在他们离开的一瞬间,“工厂”的门也沉重的关上了,夹在中间的Edie,那张脸,那张依旧被称为尤物和精致的脸,放大的世界里面,黯然。


    毁掉自己,是她一点点把自己毁掉的,对又不对,只是当Warhol也这样说的时候,我真替Edie感到难过,她的决定也许是错误的,但是真正让她一步步毁掉的不就是Warhol吗?这个自卑的男人,躲在摄像机后面,痛苦的眼神,懦弱的脸,他用小人般的心思,来对待她,她不再是他的宠儿。而这个小人最后的伎俩,竟然是用Bob Dylan结婚的新闻来刺激这个接近崩溃边缘的女人,他忘了他们曾经相爱过吗?不,他没有,正是有了那么深的爱,才诞生了这么卑劣的恨。


    没有钱的Edie,需要毒品的Edie,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她那憔悴凋零的脸、脖子、乳房、大腿……她眩晕的世界里,被更多的小人给玷污了,给欺负了,她却已经麻木了,她忘记了她纯真的时候,她忘记了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她忘记了她的快乐,因为她已经如此绝望,因为她的痛发自心,因为她的痛已经让她感觉不到其他的伤口,感觉不到那些禽兽小人的蹂躏,只是当Sid给她一个拥抱的时候,她却如同找到救命稻草那般,死死搂住他,她需要的只是爱,到了这一步,甚至不需要是Warhol或者Bob Dylan的爱,她需要一点点爱,来温暖最后的自己,她是那么的渴望活下去……


    出租车里,Sid给她看她学画画时的一张照片,那个清澈的Edie,Sid问她是否还记得她那曾经的自己,她崩溃了,她哭了,她冲上街头,漫无目的,疯狂的跑着,画面慢慢失去色彩,慢慢粗糙,慢慢失血,她逃不掉的,她也回不去的。


    影片结束的时候,是真实的Edie和Warhol的一段录像,他们那么恬静的对话,他们那些笑容,在这些笑容里,他们的快乐不可言喻,在这些笑容里,我们看不到绝望,我们看不到悲伤,我们看不到Bob Dylan……


    他们以帝国大厦为背景,张开双臂,那些黑白的影像里面,Edie笑的很开心,很自然,很迷人,可是看了她的笑,却让人更加记住她的苦。


    她是她之前所有女人悲剧的集合。


    记住了传记作者的话:她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苍白的脸苍白的嘴唇。


    我的眼泪一点点的就出来了。

     短评

    顯得B好俗啊哈哈。B和E做愛拍得真美~

    8分钟前
    • 胖丁
    • 推荐

    看的时候不停地想到Jude Law

    9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这个Dylan巨像克隆出来的么

    14分钟前
    • luc1en
    • 还行

    具有意思

    17分钟前
    • 教主饶命
    • 推荐

    星光熠熠啊

    22分钟前
    • 胖纸史蒂文森
    • 力荐

    又一个缪斯女神,两者是谁成就了谁.

    25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十分想了解60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2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缘分。真是神奇。原来《鸭子与野鸭子的自动存放柜》里的bobdylan就是这个呀~~~~哦,my god~

    28分钟前
    • 薇啸
    • 还行

    如果单纯去看 即在不知道那个同性恋是安迪沃霍 不知道那个摇滚歌星是鲍勃迪伦 那么 这就是一部败家女的堕落史 但是 她都让我们看到了美丽都让我们抑制不住的悲伤了一小下

    31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great acting from guy pearce~

    34分钟前
    • ling
    • 推荐

    http://www.56.com/u24/v_MzE1OTI4OTM.html,http://www.56.com/u86/v_NDkwMjI0MTE.html,http://www.56.com/u89/v_MzQwNzU1MjY.html

    38分钟前
    • 果酱☮
    • 还行

    so cruel

    41分钟前
    • 科华北路街溜子
    • 推荐

    我是来看天才的 天才在哪里 我找了好久找不到 伊迪是个大傻妞 沃霍尔成了同性恋

    42分钟前
    • Frank
    • 还行

    好伤感。

    46分钟前
    • Gaby
    • 推荐

    SO,I know

    51分钟前
    • T.L.P
    • 推荐

    安迪+伊迪·塞奇威克

    52分钟前
    • 蕾蕾
    • 推荐

    beautiful

    53分钟前
    • GOGO Dr.Gore
    • 推荐

    事实证明,西耶娜·米勒演伊迪·塞奇威克再合适不过。

    55分钟前
    • 妈渴-瞪啃
    • 推荐

    女神

    60分钟前
    • 滋滋滋
    • 推荐

    非常好的电影,其实我身边也不乏Edie这样因为进入某个圈子而开始发生质变的姑娘,大多是被那些表面光鲜的东西迷了心窍,她们也许也早就忘了那张旧照片里的女孩是谁。PS:演NICO内女的真丑!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